李承乾负手立于檐下,听着那句“江淮那边……”,心头的不安瞬间放大。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山间的寒意一并吸入肺腑,沉声道:“说!”
“殿下,江淮连日暴雨,三座炭窑枢纽被洪水冲垮了!”来人上气不接下气,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官道也因泥泞不堪,飞骑营正在加紧抢修,朝廷已下令重修‘火路碑’,确保炭供应线路畅通。”
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却并未露出丝毫慌乱。
重修“火路碑”?
这帮老家伙,还是想着走老路!
他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淡淡道:“民生司那边怎么说?”
“民生司……民生司那边,静默如水。”那人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司里封存了所有图纸库,只发了一道通令……”
“哦?”李承乾来了兴趣,“什么通令?”
“凡能复原《白皮册·水患篇》者,可申领重建配额。”
李承乾闻言,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山间回荡,带着一丝狂放。
“好!好一个‘凡能复原’!这群泥腿子,倒是给了我一个惊喜。”
他停止了笑声,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喃喃自语道:“火种不靠风,靠的是谁都不信的那口气……看看这口气,能吹出多大的浪来!”
果不其然,消息一出,整个江淮地区都沸腾了。
什么叫“高手在民间”?
什么叫“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次,李承乾算是彻底见识到了。
扬州城内,一间破旧的祠堂里,几十个“灶事互助社”的成员围坐在一起,连夜召开“记忆会”。
昏黄的油灯下,老人们颤巍巍地讲述着当年抗洪抢险的经验,孩童们则在一旁认真背诵着《白皮册·水患篇》的段落。
“……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木石为基,草泥为辅……”一个稚嫩的声音念诵着,虽然磕磕绊绊,却充满了力量。
几个盲人技师围坐在桌旁,用粗糙的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墙上绘制的图纸。
他们虽然看不见,却能通过触摸,感受到每一条沟壑,每一个细节。
而在长安西市,周哑子正带领着他的聋匠队,用特制的锤击频率传递着信息。
他们虽然听不见声音,却能通过敲击的节奏,将指令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工匠手中。
七天时间,整个江淮地区都动员了起来。
各地“灶事互助社”的成员们各显神通,硬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汇总出了九种地域适配版的炭窑重建方案。
高邮湖畔,十二岁的沈六郎正带领着他的“六郎团”,挥汗如雨地忙碌着。
他们用从四处搜集来的浮木,搭建起临时的烘炭架。
湖风呼啸,吹干了他们脸上的汗水,也吹干了那些湿漉漉的木炭。
“六郎哥,好了没?好了没?”一个满脸泥巴的小孩跑到沈六郎面前,焦急地问道。
沈六郎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仔细检查了一下木炭的湿度,咧嘴一笑:“快了!快了!只要炭干了,咱们就能运到城里去了!”
“太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与此同时,兵部员外郎裴行俭正奉命南下,核查“无图重建”的成效。
他明面上是来视察的,实际上却是带着皇帝的旨意,暗中调查民生司的真实意图。
“一群刁民,没了朝廷的指挥,还能翻了天不成?”这是李二的原话。
裴行俭一路走走停停,仔细观察着各地的情况。
他发现,虽然没有官方的图纸,但民间的重建工作却进行的有条不紊。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裴行俭看到一个老妪正指挥着一群年轻人堆砌通风窑。
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通风窑的结构竟然与工部颁布的标准分毫不差。
“这……这怎么可能?”裴行俭心中震惊不已。
他暗中取了一些炭样进行检测,发现其湿度竟然低于官方限值两成!
“这……这简直是奇迹!”
裴行俭忍不住走到老妪面前,问道:“老人家,请问您是怎么知道这通风窑的结构的?”
老妪指了指墙上的一幅炭粉拓画,笑着说道:“这是去年‘小先生’教的‘看烟辨干法’。只要学会了这个方法,就能知道这炭烧的怎么样了。”
裴行俭走到墙边,仔细观察着那幅炭粉拓画。
那上面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通风窑的结构,以及炭燃烧时烟气的变化规律。
“原来如此……”裴行俭心中恍然大悟。
他默然良久,最终还是没有提起“补碑”之事。
返程时,他特意绕道扬州,将一块损毁的铜尺残片悄悄放入了“六郎团”的账房箱底——那是他曾经收缴的“违制工具”。
而远在汴州,刺史之女杜君卿也正在为炭价异动的事情而奔波。
她发现,北方多县的炭价出现了异常波动,怀疑有豪户在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这群蛀虫!真是该死!”杜君卿咬牙切齿地说道。
她立刻发动了自己建立的“童约监督网”,让各地持证的“火导”孩童在修灶的时候,顺手填写一份“炭票流向图”。
这份图表详细记录了哪日领炭、几斤、是否潮湿、里正签字真伪等信息。
短短十天之内,杜君卿就收到了三千余份“炭票流向图”。
她将这些数据交给自己的贴身丫鬟阿阮,让她用蜡盘叠印比对,最终绘制出一张覆盖五道的“黑市链图”。
“哼!看你们这次往哪里跑!”杜君卿冷笑一声,将这张“黑市链图”缩绘成《寒区取暖九问》,附在自己编写的《童注本》下面,下发到各地。
其中第七问:“你家炭是不是总比邻村晚三天?”
百姓们看到这个问题,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那些囤积居奇的豪户,为了牟取暴利,故意拖延配给的时间,导致一些地方的百姓无法及时取暖。
愤怒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拒收延迟配给的木炭。
那些囤积居奇的豪户见状,不得不降价抛售。
“哈哈!这下看你们还怎么嚣张!”杜君卿得意地笑了。
与此同时,长安西市的铁匠周哑子,也发现了一批炉芯合金成分异常。
这批合金容易产生裂纹,一旦使用不当,很可能引发火灾。
周哑子无法言语,便用特制的锤击节奏通知了“手语哨站”,又用铜片压印出微观裂痕图,托商队送往终南山韦素柔处。
韦素柔触摸到铜片上的裂痕,立刻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她立刻联动窦红线,两人合拟了一份《隐性爆燃预警十三条》,通过“震动铃+口诀歌”双通道发布。
数日后,一名洛阳工匠依歌谣检查自家炉具,果然发现内壁微裂,避免了一场事故。
消息传开,百姓们纷纷称赞道:“真是哑巴报险,瞎子救命啊!”
各方各面,各司其职,一场由李承乾无意间引发的“无图重建”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当所有的信息汇集到终南山时,李承乾只是微微一笑,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转身走进屋内,从书架上取出一封信,展开,信上只有一句话:岭南急报,请殿下定夺。
李承乾看完信,将信纸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火焰一点点吞噬着纸张,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复杂。
“定夺?呵呵……”他低声自语着,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殿下,晚膳已经备好了。”
李承乾抬起头,看向门口,淡淡地说道:“端进来吧。”
李承乾看着信件燃成灰烬,脸上那抹笑容玩味至极。
一句“岭南急报”,足够他玩一出大的。
无图重建搞得轰轰烈烈?
很好,但技术这玩意儿,得握在最靠谱的人手里。
岭南“无图重建”全境报告送达,李承乾连个“阅”字都没赏,直接下令:所有原始技术档案,副本,统统销毁!
只留下《民用字源》和那本破破烂烂的《五感技典》——刻板印刷,人手一份。
当夜,暴雨倾盆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屋檐上,震耳欲聋。
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紧接着是震天巨响,山洪暴发,冲毁了通往李承乾居所的唯一栈道。
“殿下!这…这可如何是好?快…快去叫飞骑营!”侍从吓得面如土色,语无伦次。
李承乾却摆了摆手,制止了他:“慌什么?天塌不下来。”
他走到书案前,取出随身携带的炭纸本,借着微弱的烛光,一笔一划地写下一行字: “若火真灭了,他们会重新画出来。”
窗外雷声滚滚,暴雨如注,天地间一片混沌。
突然,远处村落里,一盏盏灯火接连亮起。
那是孩子们正冒着大雨,用防水油布覆在墙上,就着灯光,一笔一划,重绘“雪夜应急图”。
李承乾放下炭笔,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嘴角微微上扬。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殿下,柳奭大人求见,说是……童约干政,有伤风化……”门外,传来了侍从犹豫的声音。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