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约干政?有伤风化?”李承乾玩味地念叨着这句话,仿佛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慢条斯理地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看来,有些人是坐不住了啊。”
柳奭的动作很快,快到令人发指。
一道道密令如同雪片般飞向各地,稽查“火导”资格的行动迅速展开。
那些手握着“火导”执照,却没读过几本经书,出身低微的匠人们,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未读经书,有伤斯文!”
“出身卑贱,难堪大用!”
“扰乱纲常,蛊惑人心!”
一顶顶帽子扣下来,压得那些靠手艺吃饭的匠人们喘不过气。
一张张执照被无情注销,如同宣告他们失去了生存的资格。
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开来,百姓们哗然失色。
没了“火导”,谁来修理炉灶?
谁来保障过冬的燃料?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汴州,刺史府门前。
“大人,不好了!出大事了!”一个衙役气喘吁吁地跑进府衙,顾不得礼仪,直接冲到杜君卿面前,“外面…外面来了一大群人,说是要…要告状!”
杜君卿放下手中的《匠政纪要》,柳眉微蹙:“告状?告什么状?”
“告…告咱们私自注销‘火导’执照,断了他们的生路!”衙役结结巴巴地说道。
杜君卿闻言,心中一沉。
她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走,去看看。”杜君卿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带着衙役走了出去。
当她走到府衙门口时,眼前的景象让她震惊了。
只见府衙门前,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人群的前方,悬挂着一幅长长的画卷。
那画卷足有百米长,上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炉灶。
“这是……”杜君卿有些疑惑地看向身旁的衙役。
衙役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说道:“这是…这是‘万人联署图’。”
“万人联署图?”杜君卿更加疑惑了。
“是…是那些被注销‘火导’执照的匠人们,每人画一幅自己修过的炉灶,然后…然后拼在一起,就成了这幅‘万人联署图’。”衙役解释道。
杜君卿走到画卷前,仔细地端详着。
每一幅炉灶都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炉膛里火焰燃烧的声音。
在每一幅炉灶的旁边,都附着匠人的姓名、地点和修理过的故障类型。
“这……”杜君卿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些匠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不公的反抗。
突然,一个老妇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一幅炉灶前,指着画中的炉灶,声泪俱下地哭诉道:“这孩子,救过我孙子的命啊!
那时候,我家炉灶坏了,天寒地冻的,没法做饭。要不是这孩子及时赶来,修好了炉灶,我孙子早就被饿死了!你们…你们怎么能说他是贼呢?”
老妇的哭诉,引起了周围百姓的共鸣。
他们纷纷声援,指责官府的不公。
“是啊,这些‘火导’都是好人啊!他们帮我们修炉灶,保障我们的生活,你们怎么能随便注销他们的执照呢?”
“官府这是要断我们的生路啊!没了‘火导’,我们以后可怎么活啊?”
“还我‘火导’!还我执照!”
群情激愤,场面一片混乱。
杜君卿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她知道,这件事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终南山。
李承乾悠闲地躺在躺椅上,听着手下汇报各地的情况。
“殿下,柳奭那老家伙,果然动手了。”手下汇报道,“他以‘童约干政’为由,密令各地稽查‘火导’资格,已经注销了不少匠人的执照。”
李承乾闻言,笑了笑:“呵呵,意料之中。”
“那…我们该怎么办?”手下问道。
李承乾微微一笑,”
几天后,一份名为《执照失效应对指南》的小册子,出现在了大唐的各个角落。
这本小册子没有晦涩的文字,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简单易懂的连环画。
它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假炉芯、如何组建临时社、如何用《百匠图谱》自证技艺……
一时间,大唐百姓人手一本《执照失效应对指南》,如同拿到了一本“葵花宝典”,纷纷开始自救。
广州,炭工学堂分院。
崔琰站在学堂门口,看着络绎不绝前来学习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欣慰。
“崔教习,官府的人来了!”一个学徒匆匆跑过来,焦急地说道。
崔琰闻言,柳眉倒竖:“来得正好!我倒要看看,他们想干什么!”
只见一队官兵气势汹汹地冲进学堂,领头的官员指着崔琰,厉声喝道:“崔琰,你可知罪?”
崔琰冷笑一声:“我何罪之有?”
“你私自授课,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秩序,罪该万死!”官员怒斥道。
“放屁!”崔琰毫不示弱地反驳道,“我教百姓们学习技术,保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罪?倒是你们,不顾百姓死活,随意注销‘火导’执照,才是真正的罪该万死!”
“大胆!竟敢顶撞官府!”官员气得脸色铁青,“给我拿下!”
官兵们一拥而上,想要抓住崔琰。
这时,一群老妪突然冲了出来,将崔琰护在身后。
“你们敢动崔教习,先问问我们灶台答不答应!”一个老妪拄着拐杖,怒视着官兵。
“就是!崔教习教我们修炉灶,对我们恩重如山,你们敢动她一根毫毛,我们就跟你们拼了!”
“你们这些狗官,就知道欺压百姓!我们不怕你们!”
老妪们群情激奋,将官兵们团团围住。
官兵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幽州,边境。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戍边的军户们,穿着单薄的衣衫,瑟瑟发抖。
“他娘的,这鬼天气,真不是人呆的!”一个士兵抱怨道。
“就是,连口热乎的都喝不上,这仗还怎么打?”另一个士兵附和道。
由于“火导”执照被注销,军户们无法领取炭,只能靠着捡拾一些干柴来取暖做饭。
但干柴根本不够烧,寒冬将至,士气低迷。
这时,韩十四带着一群人走了过来。
“各位兄弟,别灰心!我给你们带来了好东西!”韩十四大声说道。
“什么好东西?”士兵们好奇地问道。
韩十四神秘一笑,大手一挥,只见几个人推着几辆奇形怪状的炉子走了过来。
“这是……”士兵们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些炉子。
“这是我特意为你们打造的‘军民两用炉’!”韩十四得意地说道,“这炉子不需要官方配件,可以用碎铁、焦渣等各种材料作为燃料,而且火力更猛,更耐烧!”
士兵们闻言,顿时来了精神,围着炉子仔细地研究起来。
“这炉子真不错啊!有了它,我们以后就不用愁没燃料了!”
“是啊!这韩兄弟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韩十四不仅为军户们带来了“军民两用炉”,还教他们用旗语传递维修口诀,夜间以火光编码通报隐患。
陇右,贺兰山。
王元楷带领着一队人马,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艰难地行进着。
“王大人,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啊?”一个随从问道。
王元楷神秘一笑:“去看看老百姓是怎么过冬的。”
他们一路向西,来到一个偏僻的牧民村落。
王元楷发现,这里的牧民们并没有使用官府提供的炭,而是用一种黑色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来取暖做饭。
“这是什么?”王元楷好奇地问道。
“这是羊粪压成的炭。”一个牧民回答道,“比官府的炭更耐烧,更暖和。”
王元楷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发现这种羊粪炭不仅效率更高,而且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也更少。
“你们怎么会想到用羊粪来压炭呢?”王元楷问道。
“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法。”牧民回答道,“我们这里缺柴少煤,只能用羊粪来代替。”
王元楷听了,心中一动。
他觉得,这种“野法”虽然不正规,但却非常实用,值得推广。
这时,一阵狂风吹过,漫天黄沙遮天蔽日。
“不好!是沙尘暴!”王元楷惊呼一声。
众人顿时慌乱起来,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一个老牧民站了出来,指着远处的一堆石头说道:“大家快跟我来!那里有天然的风障,可以躲避沙尘暴!”
众人跟着老牧民来到那堆石头前,发现这里果然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
他们躲在石头后面,躲过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
沙尘暴过后,王元楷看着那堆石头,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知道,这些牧民们不仅有生存的智慧,而且还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回到陇右后,王元楷立刻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建议设立“民创备案制”:凡是经过三个村庄以上验证有效的改进,自动纳入地方标准。
奏折的末尾,他加了一句:“他们不等批准,因为他们知道,等不起。”
终南山,书房。
李承乾看着各地送来的“抗注销”实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看来,这把火烧得还不够旺啊。”李承乾喃喃自语道。
他拿起笔,蘸饱墨汁,在奏折上写下了一行字,然后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将奏折折好。
李承乾唤来侍从,将奏折递给他,轻声说道:“把这份奏折,交给父皇。”
侍从接过奏折,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了书房。
李承乾看着侍从离去的背影
“执照新规么……”他轻声低语,随后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了窗户。
窗外,夜色如墨,深邃而不可测。他仰望星空,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突然,他转过身,拿起桌上的一枚铜钱,轻轻一弹。
铜钱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铜钱落地,清脆一声,仿若这死气沉沉的棋局里,终于落定了一颗活子。
李承乾嘴角一咧,屁股挪了挪,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
不出三日,李二陛下御笔亲批,盖着金灿灿大印的《执照新规》就如同长了翅膀,嗖嗖嗖地往大唐各州府飞去。
长安街头,那景象,啧啧,简直赛过过年!
只见一群熊孩子,人手一个泥巴捏的“蜡模手”,见人就喊:“大爷大妈,给俺们‘暖师傅’按个爪印呗!保证这个冬天,暖暖和和!”
这“指纹印”,可不是随便按的。
得是真觉得那匠人手艺好,人品正,能把自家炉子修得杠杠的,才行!
按一次,就代表着一次认可,一次信任。
柳奭那老家伙,估计肺都要气炸了。
他那辆豪华马车,在朱雀大街上那叫一个寸步难行。
车轱辘底下,全是乌泱泱的人群。
他眯着老眼,看见一个蓬头垢面的小乞丐,正被一个老妪死死拽住,非要他修炉子。
那孩子手冻得通红,鼻涕都快流到嘴里了,却咧着嘴笑:“婆婆你放心,这次我不收你钱!您就说一句,‘他会修’,就成!”
老妪颤巍巍地伸出满是褶皱的手,在那蜡模手上重重一按,留下一个歪歪扭扭的指纹。
柳奭看着这一幕,只觉得胸口堵得慌。
他猛地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喃喃自语:“这不是律法……这是人心量刑……”
车夫小心翼翼地问:“柳大人,咱们还去户部吗?”
柳奭缓缓睁开眼睛,声音嘶哑:“……不去户部,去…城外看看吧。”
马车缓缓启动,朝着长安城外驶去,只留下街头巷尾,那一声声稚嫩的童音:“按一个,按一个!暖师傅,手艺好!”
马车轱辘骨碌碌的碾压过石板路,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最终消失在暮色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