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传奇

王钟亭

首页 >> 济公传奇 >> 济公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东山再起:职场天王之底牌穿越八零:俏军嫂逆袭兵哥哥异闻录之黄河摆渡者残龙谱【快穿】欢迎来到手撕白莲炼狱一句一译的安徒生童话盖世仙尊内玄霸九天开局白给萝莉,游历万界美色误婚:墨少请自重喻色墨靖尧
济公传奇 王钟亭 - 济公传奇全文阅读 - 济公传奇txt下载 - 济公传奇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786章 达摩嵩山演教,神光立雪求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话说达摩离开南梁,前往当时北魏的洛阳。这个时候正是北魏孝明帝在位的孝昌三年。

菩提达摩祖师离开了南梁边界,一路步行,来到了一湖面,准备坐船渡江。这个时候,一个满脸胡子的范姓中年男子正在划船过来渡来往客人,但是他就是不让菩提达摩上船,并且和船上的几个人一起都嫌弃他,嘲笑他。

菩提达摩祖师也不生气,也没有辩解,也不跟他们讲什么法,而是盘腿坐在湖边。这个时候,菩提达摩祖师灵光一动,知道船夫的儿子在船上的时候被乘船的人挤倒了,摔入湖水中。但是孩子的父亲只顾着划船和其他人议论达摩祖师,并没有发现自己儿子掉入湖水里了。

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达摩折下岸边的芦苇,扔到湖面,脚踏一苇而渡江,顺带还救了船夫的的儿子。

船夫见状惊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儿子掉进湖里,焦急万分。达摩已经把他儿子抱起来,飞到对岸,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放下,并且安慰孩子说:“别哭,别哭,你父亲一会就过来接你了,在这里好好待着等你父亲。”说罢,达摩转身就离开了。船夫又激动又惭愧。

渡过湖,达摩祖师手持木杖,继续步行,来到了一片树林里面。

这个时候,从天上掉下来一只被箭射中的鸟,达摩把受伤的鸟捡了起来,折断箭头,然后把鸟身上的箭拔了出来,敷上自己随身携带的金疮药,对于那只受伤的鸟念了三皈依,说道:“汝投身为鸟,受此箭伤,也是前世业力所感,你不要心存怨恨,我为你念三界皈依,祝祷你来世能脱离畜生身,投个人身,将来也好修成正果。”说完,达摩就把那只鸟放飞自由了。

这个时候,一个猎人走了过来,问了达摩说:“大师,有没有看见我刚才射中的猎物?”

达摩没有正面回答猎人的问题,而是旁敲侧击地试探性地提问猎人,说道:“阁下的箭法,一发可得几只猎物?”

那个猎人闻言,回答道:“运气好,也就一箭射中一只猎物。”

菩提达摩祖师闻言,似笑非笑地回答道:“我看倒是不止呀,有时候运气好,还会射中怀孕的猎物,那就不止是一箭一个猎物。若是怀着多胎,保不齐是一箭好几个猎物。”

这个猎人听了,咧着嘴,附和着达摩说的话,笑着说:“是呀是呀,那就不可是一只。”

达摩说:“我也只能射一只猎物,但是射了这个猎物,那么万千生灵都能得到安宁了。”

猎人问:“是哪个猎物?”

达摩回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你。”

猎人闻言,说道:“我不杀生还有别人杀生啊。”

达摩叹息,一边继续行走,一边说,道: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申,设身处地扪心想,谁可将刀刀割自身?”

达摩祖师一路步行,随缘点化,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看了看周围的山,来到了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三米,深约有五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达摩来到这里,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他修行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入定后,洞内静若无人,飞鸟竟要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禅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难念,外界的一切,对他都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继续坐禅。那时达摩就一直入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整整面壁了九年,后来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菩提达摩祖师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

当地百姓纷纷把他当作佛祖再世,同时也佩服他的毅力,于是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达摩一坐就是九年,百姓引以为奇,达摩声名大噪,同时让少林寺香火旺盛。引得诸多佛教徒居士和僧人纷纷拜达摩祖师为师。达摩在等对的人,在等他的衣钵传人。

当初北魏的孝明帝元诩钦服达摩非同寻常的事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但是那个时候,达摩一直在山洞面壁,所以直到魏孝明帝元诩去世,达摩也没离开少林寺。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中国社会陷入长期动荡,政治分裂与经济衰退导致治安恶化,强盗活动猖獗,加剧了社会混乱?。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与地方势力崛起交织,战乱频发,普通民众生活困苦。

中央集权崩溃后,地方豪强和军阀通过垄断资源、招募私兵扩大势力,形成割据混战局面;盗匪趁机劫掠富户,横征暴敛现象普遍,造成社会秩序失控?。

?农业生产因战争破坏而衰退,城市商业活动减弱,人口流离失所;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富人通过掠夺积累财富,而底层百姓在生存压力下被迫沦为强盗,形成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达摩刚在山洞出定,一伙盗匪纷纷闯入少林寺,抢夺寺院的香火钱。争斗之间,有几个僧人被强盗打倒在地。

这些强盗一心图财,抢了财物,就要离开。却看见僧人们纷纷下跪。强盗首领见状,笑道:“想不到这些平时拜佛念经的和尚,居然跪拜起了我来了。”

匪盗首领得意之际,旁边的一个强盗用手指着一个方向,说道:“老大,他们不是拜你,是拜那个天竺和尚,他就是那个在山洞里一坐就坐了九年的不倒僧。”

强盗首领看过去,发现达摩祖师身形如电光火石一般,快速地来到这些强盗面前。

强盗首领大怒,不以为然道:“什么不倒僧,今天老子就让他倒下。”

强盗首领一声令下,几十名强盗向菩提达摩围了上去。菩提达摩以一人之力与几十多名强盗搏斗。菩提达摩一边搏斗,一边劝他们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些强盗哪里听得下去?有几个是猎人出身,见用刀棍兵器都打不过达摩,于是那几个猎户出身的强盗纷纷拉弓放箭朝达摩射过去。

千钧一发之际,菩提达摩施展武功,身形手臂像一只陀螺,又像龙卷风一样旋转,把射过来的箭都全部折断。惊得这些强盗瞠目结舌。

领头的强盗见状,让这些带着弓箭的匪盗在箭头上都点起了火,然后对准菩提达摩站的位置射了过去。顿时,火箭齐飞,菩提达摩却坐了下来。霎那间,达摩祖师身上中了好多火箭,身上一下子就着火了,大火燃烧菩提达摩祖师的身躯。

少林寺的僧人们纷纷上去,为殉难的达摩念诵佛号。少林寺的老住持,神色哀伤地走过去,对匪盗头说道:“施主,这些钱财你需要,就拿去吧。”

强盗首领和一干强盗看见达摩以这个方式死亡,不仅感到非常震惊,同时也心生内疚。

就在这个时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传来了铿锵有力的敲打木鱼声。少林寺老住持和一群弟子连忙顺着木鱼声,纷纷自己去大雄宝殿。强盗们也好奇地跟着过去,大门打开,看见刚刚被烧死的菩提达摩大师坐在大殿。强盗首领深感震撼,和这些强盗,还有现场的和尚跪拜了下来。

这个时候,菩提达摩开口说道:“师兄弟们,你们身体虚弱,在我离开之前,将传授你们一些锻炼筋骨之法,以收强身健体之效。”

于是菩提达摩就传授给少林寺的僧人们易筋经和一些武术功法。在场的那些强盗们都受达摩祖师的感化,纷纷弃恶从善,发誓不再当强盗,要重新做人。菩提达摩祖师于是和少林寺寺院的僧人商量,把他们留在寺院劳作,同时让他们负责保护僧人和来往的信男善女们在寺院的人身安全。与此同时,少林寺的僧人也可以把香火钱分一些给他们,并且让他们和僧人们一起开荒种田种菜,还去运粮干活,从此以后这些强盗改头换面,堂堂正正地工作、做人。

菩提达摩祖师对弟子们说:“武功和文字都是一样,有动静一面。动静就是阴阳。所以参悟禅机要用心观察,我们一举手一投足也有禅意存在。”

强盗的首领拜在菩提达摩祖师门下,得达摩取法号叫做道育。

与此同时,有一位女子也拜在菩提达摩祖师的门下,成为了尼总持,法号道迹。这位尼姑本名明练公主,乃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女儿。她自幼好佛,并且坚定受持清净戒律与父王盲目的信仰不同,当初达摩从天竺来到南梁之后,与梁武帝萧衍交谈,梁武帝不明达摩所说之法,怏怏不乐,于是不再和达摩祖师见面,也不听达摩祖师的劝解,于是菩提达摩祖师离开了南梁,前往北魏的少林寺一带。而当时的明练公主,对佛法的坚定追求,毅然地追随菩提达摩祖师出家,和他一起来到了少林寺。

她隐居嵩山诵《法华经》,多年不下山,并且推动寺院建设(如永泰寺),作为女性修行者提供场所。

菩提达磨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岩洞之中面壁九年,其从游之徒,有道副、道育、尼总持诸人,朝夕趋陪,以求领悟济渡。三位弟子之证修,虽然有浅深不同,然游于菩提达磨门者,彬彬皆是佛物,达摩对其说法,无有弃物也。

一日,菩提达摩祖师与众弟子说法,大演心佛之论议。

菩提达摩祖师向众弟子说法道:“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弟子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菩提达摩徐徐而答道“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

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盘。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

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

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

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

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

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

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弟子尼总持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菩提达摩祖师答道:“不得。”

尼总持又问:“”因何不得?”

菩提达摩祖师答道:“”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

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 是 解。”

弟子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菩提达摩祖师答道:‘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弟子道育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菩提达摩祖师道:“”汝曾作梦否?”

弟子道育答:曾作梦。

菩提达摩祖师问道:“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道育答:“是本身。”

菩提达摩祖师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弟子道育答道:“不别。”

菩提达摩祖师说道:“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

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

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

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

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

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

经云:

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

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

故经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弟子道副问道:“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菩提达摩祖师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

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

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

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

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

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

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

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

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

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

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尼总持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菩提达摩祖师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

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

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尼总持道迹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菩提达摩祖师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

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

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

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

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

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

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

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

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

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

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

动不离心,心不离动。

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

不动不用,用体本空。

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故经云:

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说到此处,菩提达摩祖师又念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此经论由少林寺弟子以笔书写记录,流传于世,名为《达摩祖师血脉论》。

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是个旷达之士。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

此人俗姓姬,名光,号神光,荥阳郡虎牢(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汜水镇)人。

神光其父叫姬寂,在神光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为此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神光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这个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姬光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

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姬光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法号神光,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

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神光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神光禅师又回到了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

神光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就这样过了八年。

有一天,在禅定中,神光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着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

神光禅师知道这是护法神在点化他。

第二天,神光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神光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

神光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

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神光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神光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

开始,菩提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

但是,神光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就这样,神光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待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神光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菩提达摩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神光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菩提达摩祖师说道:“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神光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神光还是一动不动立在大雪之中,雪花落在神光身上,宛如一个大雪人。

菩提达摩祖师看见他如此诚心,于是说道:“若入吾法门,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禅师闻言,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神光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摩祖师于是收他为弟子,并且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菩提达摩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菩提达摩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菩提达摩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 竟 。”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

为何慧可断臂求法,菩提达摩祖师才收他为弟子,原来慧可前世为将军,右手杀人无数,冤魂缠身,阻碍其修行。?

菩提?达摩祖师言语之间,令他断臂谢罪?是为消除冤亲债主障碍,慧可主动断右臂以表忏悔。达摩祖师早已经洞悉一切,故如此言语,而慧可最后断臂,因此菩提达摩祖师认可他求法之诚意,而慧可终于拜在菩提达摩祖师门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济公传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暗黑破坏神之毁灭我的老婆是双胞胎(超级兵王在都市)凌天战神至尊修罗不朽圣尊逆天丹帝重生之将门千金绝色丹药师:邪王,你好坏危险激情:总裁的VIP情人我的悠闲山村生活我家魔王升级中女神的上门贵婿全文免费阅读至尊神位我的美女俏老婆我的老婆是双胞胎符尊传吞噬古帝吞天圣帝花豹突击队真仙奇缘II封魔
经典收藏王爷别虐了,你的暗卫娇妻早跑了重生后,阿姨卷起来快让开!那个女孩是我的某嘴遁的精灵训练师意外怀孕后:我被恋爱脑总裁宠上天被江少抛弃的温家恶女携崽归国了替嫁后植物人老公宠上天假千金空间通兽世,渣哥个个悔断肠夜深知雪重公主殿下请理智,亡国敌君是绿茶万仙之宰我的二次元之旅,启程了八零二嫁小甜妻灯百里梨子圆了这个女主竟然是食死徒恃宠发癫!总裁,夫人又闹翻了天我们的岁月长河太一神主之斗罗大陆天命阴阳师
最近更新穿越年代烈士遗孤笔下的现场重现斩神,笙笙来也名柯:不是?谁说侦探老婆是女鬼重生农家女,逆袭成王妃乱世以武止戈以力通天从顶流到八零,我靠才华逆袭魔门百世:开局觉醒轮回系统下乡后,我被地主家坏分子盯上了规则怪谈:家有小女初长成四合院:开局获得罪恶之眼曹操重生后摆烂了大小姐的顶级攻略手册我的笔仙只想骗我入江湖综武:人在边城召唤铁骑横扫北蛮漫展签到:我成了丝柯克本尊综影视之界面旅人抗战:重生川军,杀鬼子续命贩卖黑塔被抓,你问我钱怎么花尼罗河畔的月光血炼灵修
济公传奇 王钟亭 - 济公传奇txt下载 - 济公传奇最新章节 - 济公传奇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