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第三日,天光未亮。
林向安已整肃衣冠,开始了临行前最为关键的辞行。
首先前往各大衙门,向布政使、按察使等封疆大员一一拜别。
言辞恳切,将礼数做周全。
便统一用这番说辞:“承蒙老大人厚爱,晚辈本应多留时日,朝夕请教。然家兄婚期迫近,高堂年迈,诸多事宜尚需筹备。为人子、为人弟者,不敢以公务之名废人伦之责,万望老大人体恤。”
说得滴水不漏,将孝悌二字置于首位,既彰显德行,又让人无从挽留。
众高官非但不以为忤,反觉此子重情明理,纷纷温言勉励。
而在辞行之际,他顺势奉上大红金柬:“届时若蒙老大人赏光,寒舍蓬荜生辉。”
基本都应下了,想来这群人即便不来,也会派人送上贺礼。
待回到驿馆,他即刻伏案续写昨日未尽的请柬。
这些请柬的对象,是那些虽品阶不高,却在浙江各界扎根深厚的同乡、同年。
他们才是日后经营乡梓、通达实务的真正倚仗。
也不能真遇到事,才临时抱佛脚去找人?
而且鸡毛蒜皮之事惊动上官,大材小用,也消耗情分。
正好借兄长大婚之机,可将这些中坚力量齐聚一堂。
于是对林远细细嘱咐:
“这些请柬,须得你亲自登门。就说我归心似箭,不及逐一拜会,特备京城薄礼,恭请赏光。待婚宴之上,定当满饮三杯谢罪。”
此举既全了礼数,又借“状元敬酒”之名给足颜面。
想来收到请柬者也会倍感荣幸。
快到巳时,林向安派人将李砚之请至驿馆。
准备在离杭前,最后一次商谈确认。
二人对坐细论,从迎宾流程到席次安排等,又确认一遍。
林向安言语温润,既充分尊重李家意见,又在关键处稳稳持守林家作为男方的主导之权。
窗外日影渐移,室内共识渐成。待送走李砚之,已是日近中天。
杭州码头,冠盖云集。
布政使、按察使虽未亲至,但两位参政肃立前方,杭州知府与钱塘、仁和两县知县依次排列,一众青袍属官静候其后。
这已是给予新科状元的极高礼遇。
“贤弟此去,一路顺风!”杭州知府拱手笑道,神色间已颇为熟稔。
林向安向众官团团一揖,声清气和:
“连日叨扰,承蒙诸位老大人、父母官盛情相待,向安感念于心。待婚期再会,定当杯酒相谢,以表寸诚。”
揖别既毕,他转身登上官船。
“解缆——起航——”
号子声落,官船缓缓驶离码头。
桅杆上“状元及第”与“翰林院”的旗帜在午后的阳光下分外醒目。
官船驶入运河主流,向着太湖、向着湖州府的方向,徐徐驶去。
*
官船由杭州官方备办,沿途夜里依制停宿。
次日傍晚,才抵湖州府归安官驿码头。
湖州知府率府衙属官及归安知县早已列队相迎,仪仗齐整。
这位知府甫一上任,治下便出了新科状元,于政绩、于教化皆是锦上添花,因而接待格外殷切。
码头上除了迎候的官员,更有闻讯而来的本地士民,欢声雷动,皆欲一睹状元风采。
当晚,知府在府衙设接风宴,虽规制稍减于省城,却因乡土之谊更显真切。
林向安从容应对,既全礼数,亦不逾矩。
翌日,一早先去拜访了湖州最高致仕官员。
在午时,在知府陪同下去了府学宫。
未作长篇讲学。
只循例巡视学舍,与遴选的优秀生员问答数句,题匾勉励,言简意深。
停留在归安期间,亲自将婚宴请柬奉至知府及几位要员手中。
在湖州盘桓整一日后,次日辰时,知府率众官亲送至码头。
官船缓缓驶入苕溪清流,朝着最终的目的地乌程县。
两地水路不过四十余里,行驶差不多两个半时辰,就看到了乌程官方码头苕溪驿。
然而,官船未至,声威已达。
远远便望见乌程码头已是人潮如织,旌旗翻飞。
比起杭州的威仪、湖州的礼遇,此间的欢呼更多了一份血脉相连的灼热。
船渐靠岸,景象分明:
左侧,是以乌程刘知县为首的全县官员,袍服整齐,肃然恭立。
县学周教谕、徐山长、夫子李修竹皆在列,训导更领着数十名青衿学子翘首以盼。
林向安望去,不少都是旧识面容。
右侧,则以林桥为首,王和忠、王鸿、王长田等两家亲族与族老尽数到场,人人身着吉服,满面红光。
想来祖母与父母,必是端坐家中等候。
依循古礼,子女纵居高位,亦不可劳动父母亲迎,方是孝道之本。
若是让父母出门迎接儿子,是以卑凌尊,是极大的失礼,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家门无教。
还有无数乡绅耆老自发聚在岸边,欢声如浪,议论不绝。
“来了来了!状元公回来了!”
一声嘹亮的呼喊划破长空,码头上顿时欢声雷起,如沸如腾。
林向安稳步踏下船板。
乌程刘知县立即率众官迎前,双手捧着一坛系着红绸的乌程黄酒,声若洪钟:
“下官乌程知县刘明远,恭迎修撰老爷荣归故里!谨奉本地陈酿,愿大人此去鹏程万里,永怀桑梓!”
林向安稳稳接过酒坛,又伸手托住正要行礼的知县:
“老父母切莫多礼!学生今日所成,皆赖故乡水土滋养。这坛酒,学生定要留着与家人共饮。”
一席话说得知县心头温热,众官相视颔首。
此时,县学徐山长振袖引领,数十学子齐声诵道:
“维我乌程,文脉绵长。状元及第,光耀乡邦!”
清朗童声在河面上回荡,林向安胸中暖意翻涌。
虽历经多番迎迓,唯此乡音最动心肠。
他旋即转向亲族方向,撩袍深深一揖:
“不肖子弟林向安,拜见各位族老,拜见各位叔伯长辈!赖祖宗荫德、乡亲扶持,侥幸成名,今日归来矣!”
这一揖,敬的是血脉根源,是乡土深恩。
王鸿急忙上前搀扶,语带哽咽:“好孩子,快起身!你是我全乌程的骄傲!今早你父母激动得坐立难安,定要亲来相迎,被我们生生劝住了。”
林春花抹着泪挤到跟前:“安儿!你祖母日日倚门盼着你呢!”
林向安对族人温言笑道:“各位叔伯姨婶,且容向安先全了官家礼数,稍后必当登门拜望。”
码头上欢声更炽。
鼓乐骤起,鞭炮震天。
几个总角小儿钻过人群,好奇触摸他官袍上的白鹇补子。
待大人慌忙拉扯时,林向安却俯身轻抚孩童发顶,从袖中取出备好的京城饴糖一一分赠。
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面孔,远比任何隆重的仪仗更令人心潮澎湃。
在万众簇拥下,他翻身上马。
锣声三响,仪仗开道。
马儿踏着熟悉的青石板路,穿过张灯结彩的街巷,路旁酒肆二楼突然飘下漫天花瓣,抬头望去,竟是孙文石等人倚栏举杯,朗声笑道:
“状元公,可喜可贺啊!”
题外话:
先给大家说一声抱歉。
综合考虑了良久,我决定写在林向安带家人去京城处完结。
原本早就该完结,但一直拖到了现在。
一方面是数据,百万书测一点没给量,有点伤我心,哈哈,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另一方面,是我感觉写不好官场权斗,写到这里已经很勉强了。
完结后,以番外的形式来呈现林向安做官的过程,细节就一笔带过。
虽然有很多问题,也被很多人说。
其实我是以很简单的心态写的这本:就是想了解古代科举是怎么样的,仅此而已。
写的有些干涩,节奏也不太好,大多都是凭感觉就这样稀里糊涂写了下来。
我又是喜欢了解各种东西的人,所以呈现了很多让大家觉得注水的情节,就在这里给大家道个歉哈。
后面我会学习其他人的小说,一点点改善,我希望以后自己能一点点进步。
在此谢谢看到这里的宝子们了。
具体还会写状元回家乡的一些事情,估摸还有两万字吧,具体我也不清楚。
但我会好好写完在家乡的这段内容,来告别这本书。
至于番外,打算先放空一段时间,再来补上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