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诗看古今

111永恒的不死鸟1

首页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嘻哈史诗看古今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大唐,我刚穿越,竟给我发媳妇大唐:我就制个盐,竟被封国公逍遥小憨婿调教妖孽暴君:军火狂后武炼阴阳大国重坦霸蜀百炼飞升录织明
嘻哈史诗看古今 111永恒的不死鸟1 - 嘻哈史诗看古今全文阅读 - 嘻哈史诗看古今txt下载 - 嘻哈史诗看古今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768章 青天误:包龙图华阴错判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一章 雨夜凶案:血字里的陷阱

庆历二年,华阴县的秋雨下了整整半月。城西的破庙里,两个乞丐缩在香案下躲雨,突然闻见一股浓烈的血腥味。借着闪电的白光,他们看见供桌上趴着个男人,后心插着把锈迹斑斑的杀猪刀,鲜血顺着桌腿流成河,在地面洇出个歪歪扭扭的“林”字。

“杀人了!”乞丐的尖叫刺破雨幕。

县尉带着衙役赶来时,破庙的泥地已被踩得稀烂。死者是镇上的屠夫周满仓,刀是他自己的杀猪刀,而那血字指向的,正是与他积怨最深的杂货铺老板林仲文——三天前,两人还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街头互殴,周满仓放话要“宰了姓林的”。

衙役在林仲文家的柴房里搜出了一件沾血的蓝布衫,布料纹理和林仲文常穿的一模一样。林仲文被抓时正在磨剪刀,见了衙役,手里的剪刀“当啷”掉在地上,脸色煞白。

案子报到知府那里,恰逢包拯因巡查吏治路过华阴。这位以断案如神闻名的龙图阁直学士刚到县衙,就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喊着“包大人为民做主”。

包拯坐在公堂上,一身青布官袍,面色黝黑如炭。县尉把卷宗递上来,指着供词:“包大人,林仲文与死者积怨甚深,凶器是死者之物,血衣为证,他自己也招认了。”

林仲文跪在堂下,头发凌乱,身上还带着柴房的草屑:“大人,我没杀人!那血衣是我前几天杀猪沾的血,剪刀是准备剪布料的!”

“血字怎么解释?”包拯一拍惊堂木,声如洪钟。

林仲文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磕头喊冤。旁边的周满仓妻子哭得撕心裂肺,捧着血衣嘶吼:“就是他杀的!包大人快铡了他!”

包拯盯着林仲文的眼睛,见他眼神躲闪,又看了看那件血衣——血迹早已发黑,却正好能盖住心口位置。他挥了挥手:“此案证据确凿,将林仲文打入死牢,三日后问斩!”

衙役押着林仲文往外走时,雨还没停。林仲文回头望着公堂上方的“明镜高悬”匾额,突然挣脱衙役,一头撞向柱子,额头鲜血直流:“包青天?我看是包糊涂!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包拯眉头皱了皱,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的苦涩压过了心底一闪而过的疑虑。

他没多想,只当是凶徒临死前的疯话。

第二章 死牢绝笔:发丝里的线索

林仲文入狱的第二天,他的妻子苏婉儿带着两岁的儿子来探监。铁窗隔开的两张脸,都挂满了泪痕。苏婉儿把一个包裹递进去,里面是几件换洗衣裳和两个白面馒头。

“相公,我已派人去京城告御状,你一定要活着等消息。”苏婉儿的声音哽咽,指尖抠着铁栏杆,泛出青白。

林仲文接过馒头,却没吃,只是从怀里掏出块沾着墨痕的破布,上面用指甲刻着几行歪歪扭扭的字:“血衣领口有白丝,破庙供桌下有银钗,杀我者,左撇子。”他把破布塞给苏婉儿,又扯下自己头上的一根白发缠在布角,“把这个交给包大人,就说……就说我林仲文没撒谎。”

探监时间到了,衙役把苏婉儿往外推。她攥着破布,怀里的孩子哭着喊“爹爹”,林仲文扒着铁窗,眼泪混着血水流下来,直到身影被狱门挡住。

苏婉儿抱着孩子直奔县衙,却被门房拦在外面:“包大人正在审案,哪有空见你这疯婆子!”她跪在门口淋雨,直到天黑,才被路过的主簿张谦看见。

张谦是本地人,知道林仲文平日老实,本就觉得案子蹊跷。他接过苏婉儿递来的破布,借着灯笼的光一看,布角的白发格外扎眼。“你先回去,我帮你把东西交给包大人。”

张谦拿着破布走进后堂时,包拯正在看周满仓的尸检记录。他把布递过去:“大人,这是林仲文从牢里递出来的,说有冤情。”

包拯接过布,指尖抚过那些指甲刻的字迹,又捏起那根白发。他想起公堂上林仲文撞柱喊冤的模样,心里的疑虑又冒了出来。“去拿林仲文的血衣来。”

血衣还放在证物箱里,散发着淡淡的血腥味。包拯翻到领口,果然看见几根细细的白丝,不是布料的纤维,倒像是蚕丝。他又让人去破庙供桌下搜查,半个时辰后,衙役捧着个沾满泥污的银钗跑回来:“大人,找到了!”

银钗的尖端沾着一点暗红,像是干涸的血迹。包拯把银钗放在烛火下细看,钗身上刻着个小小的“李”字。他突然想起,周满仓的相好,正是镇上绣坊的李绣娘,而李绣娘,是个左撇子。

“备轿,去绣坊!”包拯站起身,官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卷宗,那份“林仲文招供”的供词,边角还留着被水浸湿的褶皱——那是前几天下雨时,县尉匆忙递上来沾的水。

第三章 绣坊秘情:丝线里的破绽

李绣娘的绣坊开在镇东头,门口挂着的绣花幡在夜里飘得厉害。包拯带着张谦推门进去,一股蚕丝味混着脂粉气扑面而来。李绣娘正坐在案前绣花,见了官差,手里的绣针“啪”地掉在地上。

“李绣娘,认得这根银钗吗?”包拯把银钗放在案上。

李绣娘的脸色瞬间白了,指尖绞着绣线:“不……不认得。”

“这钗上刻着你的姓,还说不认得?”包拯盯着她的手——她正用左手捡绣针,果然是左撇子。“周满仓死的那天晚上,你在哪里?”

“我在家绣花,街坊都能作证。”李绣娘的声音发颤,眼神却瞟向墙角的柜子。

张谦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柜子上放着个蓝布包裹。他走过去打开,里面竟是一件男人的外衣,领口处缝着块补丁,布料和林仲文那件“血衣”一模一样。更关键的是,外衣的袖口沾着点点血迹,还缠着几根和血衣领口一样的白丝。

“这是谁的衣服?”包拯追问。

李绣娘瘫坐在地上,眼泪涌了出来:“是……是周满仓的。那天他来我这儿,说要和我私奔,还说要杀了林仲文灭口,因为林仲文撞见我们私会……”

原来,周满仓和李绣娘私通已久,林仲文偶然撞见后,周满仓怕他张扬,就想先下手为强。那天他带着杀猪刀去破庙等林仲文,却没想到自己的堂弟周满贵也在——周满贵欠了周满仓一大笔赌债,见周满仓独自一人,就起了杀心。

周满贵用周满仓的刀杀了他,又模仿林仲文的笔迹在地上写了个“林”字,还偷了林仲文的蓝布衫沾了血,想嫁祸于人。李绣娘躲在破庙外,亲眼看见这一切,却因为怕牵连自己,一直不敢说。那银钗,是她慌乱中掉在供桌下的。

“周满贵现在在哪?”包拯追问。

“他杀了人就跑了,说是去潼关了。”李绣娘哭着回答。

包拯当即下令:“张谦,带衙役去潼关追捕周满贵!其他人,随我去死牢!”

夜色里,官轿的灯笼在雨幕中疾驰。

包拯坐在轿里,手指捏着那根白发,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他想起自己三日前拍板定罪时的笃定,想起林仲文撞柱喊冤的模样,额头的青筋突突直跳。

第四章 死牢惊魂:铡刀前的反转

死牢里潮湿阴冷,弥漫着霉味和血腥味。林仲文靠着墙壁坐着,头发散乱,脸上还带着撞柱的伤痕。听到脚步声,他缓缓抬头,见是包拯,眼里闪过一丝嘲讽。

“包大人是来送我上路的?”他声音沙哑,像被砂纸磨过。

包拯蹲下身,亲自解开他的镣铐:“林掌柜,是本府错了,你清白了。”

林仲文愣了愣,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镣铐“哐当”落地,他才猛地抓住包拯的胳膊:“你说什么?我没杀人?”

“真凶是周满贵,已经派人去抓了。”包拯的声音低沉,“是本府一时大意,险些错判,让你受了委屈。”

林仲文看着包拯黝黑的脸上满是愧疚,突然笑了起来,笑着笑着就哭了:“我还以为……还以为真要背着冤屈死了……我那老婆孩子……”

“你放心,你妻子和孩子都好。”张谦递过一杯水,“包大人已经让人去接他们了。”

就在这时,狱外突然传来马蹄声,追捕周满贵的衙役回来了,还押着个五花大绑的汉子。那汉子满脸横肉,正是周满贵,怀里还揣着周满仓的钱袋。

“大哥不是我杀的!是林仲文!”周满贵挣扎着喊,“是他让我嫁祸的!”

“放屁!”林仲文冲过去要打他,被衙役拦住。

包拯站起身,盯着周满贵:“你杀周满仓时,用的是左手还是右手?他的钱袋里有多少银子?”

周满贵愣了,这些细节只有真凶才知道,他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李绣娘也被带来了,指着他哭诉:“就是你杀的满仓!我都看见了!”

人证物证俱在,周满贵再也抵赖不了,瘫在地上招认了全部罪行。

第二天,华阴县的百姓都聚在县衙门口,等着看林仲文问斩。可当他们看见林仲文被无罪释放,真凶周满贵被押上公堂时,全都炸开了锅。

包拯站在公堂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自己的乌纱帽摘下来放在案上:“本府断案失误,险些错杀好人,论罪当罚。即日起,自请降职,留任华阴县,替百姓办够一百件实事,方可复职!”

百姓们愣住了,随即有人喊:“包大人知错就改,还是好官!”越来越多的人跟着附和,声音震彻县衙。

林仲文带着妻儿跪在堂下,给包拯磕了三个响头:“包大人,您是真正的青天!”

包拯扶起他,重新戴上乌纱帽,目光扫过堂下的百姓:“本府向大家保证,日后断案,定当细致入微,绝不再犯同样的错!”

第五章 市井查案:泥地里的真相

包拯自请降职后,搬进了县衙的偏房,每天穿着便服走街串巷,帮百姓解决琐事。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靠卷宗断案,而是亲自去现场勘查,找街坊四邻问话,连路边的乞丐都成了他的“眼线”。

这日,镇上的粮商赵老三报案,说自家仓库的粮食被偷了,怀疑是隔壁的穷小子王小二干的——王小二前一天还在他家门口徘徊,说想赊点粮食。

县尉带着衙役要抓王小二,被包拯拦住了:“先去仓库看看。”

仓库的门没被撬过,地面上有几串脚印,一半是布鞋印,一半是草鞋印。包拯蹲在地上,用手指量了量脚印的大小:“赵老三,你家仓库的钥匙给谁过?”

赵老三想了想:“只有我和账房先生李秀才。”

包拯又去问李秀才,李秀才说自己昨天一直在家里对账,还拿出账本给包拯看。包拯翻了翻账本,见最后一页的墨迹还没干透,又看了看李秀才的鞋子——是双布鞋,鞋底的纹路和仓库里的布鞋印一模一样。

“你这账本是今天写的吧?”包拯指着墨迹,“昨天一直在下雨,你要是在家对账,鞋上怎么没有泥?”

李秀才脸色一变,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包拯让人去李秀才家搜查,果然在他家柴房里找到了没来得及转移的粮食,袋子上还印着赵老三粮铺的标记。

原来,李秀才欠了赌债,就偷了粮食去卖,还想嫁祸给王小二。真相大白后,王小二对着包拯连连道谢,赵老三也红着脸说:“包大人,多亏了您,不然我就冤枉好人了。”

包拯只是摆了摆手:“以后遇事多想想,别轻易下结论。”

这件事传开后,百姓们更信任包拯了。有人家里丢了鸡,有人和邻居闹了地界纠纷,都来找他评理。包拯不管案子大小,都一一处理,有时候还会帮百姓挑水、种地,身上的官气越来越淡,烟火气越来越浓。

张谦看着包拯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忍不住说:“大人,您以前是龙图阁直学士,现在干这些琐事,不觉得屈才吗?”

包拯正在帮老农修锄头,手上沾着机油:“百姓的事没有小事,把小事办好了,才对得起‘父母官’这三个字。”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老农递过来一碗凉茶,他接过来一饮而尽,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

第六章 旧案重提:白骨里的冤屈

转眼到了冬天,华阴县下了第一场雪。一个樵夫在山里砍柴时,发现了一具白骨,旁边还埋着个铜制的长命锁。

包拯带着衙役赶到山里时,雪已经停了。白骨被埋在松树下,骨骼纤细,看起来像是个孩童。长命锁上刻着“庆历元年三月”,还有个“陈”字。

“庆历元年三月,正是华阴县陈家的孩子失踪的时候。”张谦回忆道,“当时陈家报案,说是仆人刘阿福把孩子拐走了,刘阿福连夜逃跑,至今下落不明。”

包拯让人把白骨和长命锁带回县衙,又去陈家走访。陈家早已败落,只剩下陈夫人一个人,住在破旧的小院里。见了长命锁,陈夫人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抱着锁哭得死去活来:“这是我的儿啊!我的儿啊!”

包拯问起当年的事,陈夫人抽泣着说:“那年我家孩子刚满周岁,刘阿福说带孩子去街上看花灯,结果一去不回。我们找了整整一年,都没找到。”

“刘阿福为什么要拐走孩子?”包拯追问。

“不知道啊!”陈夫人摇头,“他在我家干了三年,一直很老实,还给孩子做过木头玩具。”

包拯又去查当年的卷宗,见上面写着“刘阿福因赌债缠身,拐走幼主勒索钱财,畏罪潜逃”。可卷宗里没有刘阿福的供词,只有陈家的报案记录和几个邻居的证词。

“不对劲。”包拯皱起眉头,“要是为了勒索,怎么没见刘阿福要钱?”

他让人去查当年的邻居,其中一个老妇人犹豫了半天,才说:“其实……当年我看见陈老爷和一个陌生男人吵架,说什么‘孩子不是你的’,没过几天孩子就失踪了。”

包拯心里一动,又去问陈夫人:“你丈夫当年和谁吵过架?”

陈夫人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过了很久才开口:“是……是孩子的生父,他是个商人,当年我丈夫不知道我怀了他的孩子。他来找过我,想把孩子带走,我没同意。”

顺着这条线索,包拯找到了那个商人——他叫王怀安,如今在潼关做买卖。包拯带着衙役赶到潼关时,王怀安正在店里算账,见了官差,脸色骤变。

“庆历元年三月,华阴县陈家的孩子,是不是你抱走的?”包拯开门见山。

王怀安的手一抖,算盘珠子掉了一地:“是……是我。我怕陈老爷伤害孩子,就想把他带到身边,没想到路上孩子得了急病,没救活……我不敢说,就把他埋在了山里,还跑了刘阿福。”

真相终于大白。刘阿福当年是被王怀安设计赶走的,他根本没拐走孩子。包拯让人把王怀安押回华阴县,又派人去寻找刘阿福的下落。

陈夫人得知真相后,没有哭闹,只是抱着长命锁坐在院子里,看着雪花飘落。包拯站在院外,心里五味杂陈——要是当年的县官能多查几句,刘阿福就不会蒙冤,陈夫人也不会痛苦这么多年。

第七章 雪夜寻踪:破庙里的重逢

寻找刘阿福的衙役跑了半个多月,终于带回消息:在邻县的一座破庙里,有个乞丐和刘阿福的模样相符。包拯当即带着张谦动身,出发时天已经擦黑,没过多久就飘起了雪花。

破庙漏着风,雪粒子顺着屋顶的破洞往里灌。一个裹着烂棉絮的乞丐缩在香案下,听见脚步声,警惕地抬起头。他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唯独一双眼睛还透着劲气——正是失踪三年的刘阿福。

“刘阿福?”包拯轻声唤道。

乞丐猛地站起身,手里攥紧了根木棍:“你们是谁?我没偷东西!”

张谦递过去两个热馒头:“我们是华阴县衙的,来找你问当年陈家孩子的事。王怀安已经招了,是他冤枉了你。”

刘阿福盯着馒头,咽了口唾沫,却没接。直到包拯把当年的卷宗摘要念给他听,他才颤抖着接过馒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眼泪混着馒头渣往下掉。

“当年我回陈家,正好撞见王怀安抱着孩子往外走,孩子已经没气了。”刘阿福的声音沙哑,“他给了我五十两银子,让我赶紧走,说要是被陈老爷发现,肯定会杀了我。我怕惹祸,就带着钱跑了,结果路上被强盗抢了,只能靠乞讨过活。”

包拯掏出纸笔,让刘阿福把当年的经过写下来,又按了手印。“你跟我们回华阴,我会还你清白。”

刘阿福愣了愣,突然跪倒在地:“包大人,我不求别的,只求能回陈家给陈夫人磕个头,陪她说说话。”

回程的路上,雪越下越大。马车里,刘阿福摩挲着包拯给的新棉袄,轻声说:“当年陈夫人待我很好,冬天还给我做棉鞋。我这心里,一直愧得慌。”

包拯没说话,只是掀开车帘看向窗外。雪地里的脚印一串跟着一串,就像那些被掩盖的真相,只要肯找,总能寻到踪迹。

回到华阴县,包拯当即开堂重审陈家旧案。王怀安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被判处流放三千里。刘阿福的冤屈得以昭雪,陈夫人特意请他到家里吃饭,桌上摆着他当年最爱吃的酸菜炖粉条。

“刘大哥,以前是我错怪了你。”陈夫人端起茶杯,眼眶泛红。

刘阿福连忙站起身,双手捧着茶杯:“是我当年太胆小,没敢说实话,让夫人受苦了。”

包拯坐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张谦凑过来低声说:“大人,这是您在华阴办的第二十三件实事了。”

包拯笑了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窗外的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明镜高悬”的匾额上,亮得晃眼。

第八章 官银失窃:墨汁里的破绽

庆历三年开春,朝廷拨给华阴县的赈灾银在途中失窃。押送官银的差役说,夜里在驿站休息时,被一群蒙面人袭击,官银被抢,为首的蒙面人左手有一道疤。

此案惊动了上级官府,限包拯十日破案。包拯带着衙役勘查现场,驿站的地上有打斗痕迹,还有几滴墨汁——像是从砚台里洒出来的,已经干透发黑。

“最近有左撇子且手上带疤的人在驿站附近出现吗?”包拯问驿站掌柜。

掌柜想了想:“前几天有个算卦的路过,左手带疤,还是个左撇子,说要去西边找活干。”

包拯让人画了算卦人的画像,在全县张贴。可过了三天,一点线索都没有。张谦急得团团转:“大人,再找不到,咱们都得受罚。”

包拯没慌,拿着那张洒有墨汁的纸反复看。墨汁里混着细小的沙粒,还有一丝淡淡的松香味——这是华阴县特产的松烟墨,只有城西的李墨匠家才会做。

他当即带人去李墨匠家。李墨匠正在磨墨,见了官差,眼神有些躲闪。包拯盯着他的左手——没有疤,可他磨墨用的是左手,明显是左撇子。

“你家的墨最近卖给谁了?”包拯问。

李墨匠报了几个名字,都是镇上的书生。包拯让人去核实,发现这些书生都有不在场证明。他又在李墨匠家搜查,在柴房的角落里找到一个空的官银箱子,箱子上沾着一点松烟墨。

“这箱子是怎么回事?”包拯指着箱子。

李墨匠脸色煞白,双腿一软跪倒在地:“是……是我干的!那算卦的是我找来的替身,我左手的疤是贴上去的,用完就撕了。”

原来,李墨匠赌输了钱,欠了一大笔高利贷,就动了偷窃官银的心思。他提前买通驿站的伙计,趁夜袭击了押送差役,抢了官银后,把箱子藏在柴房,还故意留下算卦人的线索误导官府。那几滴墨汁,是他作案时不小心打翻砚台洒下的。

包拯让人在李墨匠的地窖里找到了失窃的官银,分文不少。差役押着李墨匠往外走时,李墨匠回头看着包拯:“我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还是被你找到了。”

包拯看着他:“再缜密的计划,也会留下破绽。人在做,天在看,迟早会露馅。”

破案那天,正好是第十天。上级官府的使者赶来时,包拯已经把官银清点完毕,正准备上报。使者看着井然有序的卷宗,忍不住赞道:“包大人果然名不虚传,难怪百姓都称你为青天。”

包拯只是摆了摆手:“分内之事罢了。”

第九章 婆媳反目:银针里的真相

官银失窃案破后,包拯的名声更响了,连邻县的百姓都来找他断案。这日,邻县的张婆婆带着儿媳李氏来报案,说李氏想毒死她,独占家产。

张婆婆拿出一碗发黑的汤药:“这是她给我熬的药,我闻着不对劲,就没喝。”李氏跪在地上,哭得梨花带雨:“婆婆冤枉我!这药是我按照药方抓的,怎么会有毒?”

包拯让人把汤药拿去化验,果然在里面发现了砒霜。李氏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说不出话来。张婆婆见状,哭得更厉害了:“大人,您看,她就是想害我!”

包拯盯着那碗汤药,又看了看李氏的手——她的手指上有几道细小的划痕,像是被针扎的。“你抓药的时候,有没有别人碰过你的药包?”

李氏想了想:“抓药时,药铺的伙计帮我包药,还问我给谁熬的药。”

包拯当即让人去药铺调查。药铺伙计说,张婆婆前一天去过药铺,买了砒霜,还问过“怎么加在汤药里不容易被发现”。他怕惹祸,就没敢说。

包拯又去问张婆婆,张婆婆起初不承认,直到药铺伙计出面指证,她才终于招认。原来,张婆婆嫌弃李氏生不出孩子,想把她赶走,再娶个能生儿子的儿媳,就故意在李氏熬的汤药里加了砒霜,想诬陷她。

真相大白后,李氏趴在地上,哭得浑身发抖。包拯看着张婆婆:“婆媳之间应和睦相处,你怎能因一己私欲诬陷儿媳?念你是初犯,罚你杖责二十,日后若再犯,从重处罚!”

张婆婆被打得龇牙咧嘴,却不敢再狡辩。李氏扶着张婆婆走出县衙,张婆婆别过脸,小声说:“以前是我不对,以后我再也不逼你了。”

李氏愣了愣,随即扶住她的胳膊:“娘,咱们回家。”

看着婆媳俩相携离去的背影,张谦笑着说:“大人,您不仅断了案,还化解了婆媳矛盾,这可比单纯判案厉害多了。”

包拯笑了笑,没说话。

他想起自己刚到华阴时错判林仲文的事,要是当时能多问几句,多查几分,也不会让无辜之人受冤。

如今他办的每一件案子,都是在弥补当年的过错。

第十章 蝗灾风波:粮仓里的猫腻

这年夏天,华阴县闹蝗灾,庄稼被啃得精光,百姓们颗粒无收。朝廷拨下的赈灾粮很快就到了,包拯亲自负责分发,每天天不亮就到粮仓,直到天黑才离开。

可没过几天,就有百姓来告状,说分到的粮食里全是沙子和谷壳,根本没法吃。包拯让人把百姓带来的粮食倒在地上,果然看见大半都是杂质。他脸色一沉,当即带人去粮仓查看。

粮仓的管理员赵五见包拯来了,连忙迎上来,脸上堆满笑容:“包大人,您怎么来了?”

包拯没理他,径直走进粮仓。里面的粮食堆得像小山,表面看起来金灿灿的,可扒开表层,下面全是劣质粮食,还散发着霉味。“这些粮食是怎么回事?”

赵五脸色一变,支支吾吾地说:“这……这是运输途中受潮了,不是故意的。”

“受潮会有这么多沙子?”包拯盯着他,“把账本拿出来!”

赵五磨磨蹭蹭地拿出账本,包拯翻了几页,发现上面的记录和实际入库的粮食数量对不上,少了整整五百石。他让人把赵五抓起来,严刑拷打,赵五终于招认。

原来,赵五和粮商勾结,把优质的赈灾粮换成了劣质粮食,再把换下来的优质粮食卖给粮商,从中牟利。那些沙子和谷壳,是他们故意加进去充数的。

“粮商是谁?粮食运到哪里去了?”包拯追问。

“是……是镇上的王粮商,粮食藏在他的秘密仓库里。”赵五哭着回答。

包拯当即带人去王粮商家,在他的秘密仓库里找到了失窃的优质粮食。王粮商见事情败露,瘫在地上求饶:“包大人,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求您饶了我!”

包拯让人把王粮商和赵五押回县衙,判处两人死刑,没收全部家产,换成粮食分给百姓。他还亲自带着衙役,把粮仓里的劣质粮食全部清理出来,换成新的粮食。

百姓们拿到干净的粮食,纷纷跪在地上磕头:“包大人,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包拯扶起百姓,大声说:“这些粮食本就是朝廷给大家的,谁也不能动歪心思!以后分发粮食,大家都可以来监督,发现问题随时找我!”

那天晚上,包拯在粮仓守了一夜。月光洒在粮食堆上,像铺了一层银霜。张谦递过来一碗粥:“大人,您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快喝点粥吧。”

包拯接过粥,喝了一口,看着窗外的月光:“只要百姓能吃饱饭,我饿几顿算什么。”

第十一章 百日之约:民心是最好的匾额

不知不觉,包拯在华阴县已经待了近百天。这百天里,他办了九十八件实事,小到邻里纠纷,大到官银失窃,每一件都处理得妥妥当当。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偷偷凑钱做了块“为民请命”的匾额,准备在第一百天的时候送给包拯。

第一百天那天,天刚亮,县衙门口就挤满了百姓。大家手里捧着鲜花、锦旗,还有自家种的蔬菜、水果,等着给包拯道贺。可等了半天,也没见包拯出来。

张谦出来解释:“包大人一早就去山里帮农户修水渠了,让我跟大家说声抱歉。”

百姓们没有失望,反而更感动了。大家扛着匾额,提着礼物,跟着张谦去山里找包拯。远远地,就看见包拯穿着粗布短打,和农户们一起扛石头、挖泥土,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泥点,额头上全是汗水。

“包大人!”百姓们齐声喊道。

包拯回过头,见大家扛着匾额走来,连忙放下手里的石头:“你们这是……”

“包大人,您在华阴办了一百件实事,这是我们大家的一点心意。”张老汉捧着匾额,激动得声音发抖。

包拯看着匾额上的“为民请命”四个大字,眼眶有些发热。他接过匾额,又递给张老汉:“这匾额我不能收。真正的匾额,在百姓心里,只要大家觉得我是个好官,比什么都强。”

百姓们不肯,非要把匾额挂在县衙里。包拯拗不过大家,只能同意。挂匾额的时候,阳光正好,匾额上的金字闪闪发光,和公堂上的“明镜高悬”匾额相互辉映。

就在这时,京城的使者来了,带来了皇帝的圣旨:“包拯在华阴县政绩卓着,民心所向,特恢复龙图阁直学士之职,即刻回京任职。”

百姓们听到消息,纷纷跪倒在地:“包大人,您别走啊!我们舍不得您!”

包拯扶起大家,眼眶泛红:“我也舍不得大家。但君命难违,我走以后,张谦会接替我的工作,他也是个好官,一定会帮大家解决问题。”

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册子,递给张谦:“这上面记着百姓们还没解决的事,你一定要一件一件办好。”

张谦接过小册子,重重地点了点头:“大人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嘱托。”

第十二章 离任之路:脚步里的初心

包拯离任那天,华阴县的百姓挤满了街道。大家手里拿着舍不得吃的鸡蛋、馒头,还有自家织的布,往包拯的马车上塞。孩子们跟在马车后面跑,喊着“包大人再见”。

苏婉儿和林仲文带着孩子站在路边,手里捧着一双新做的布鞋:“包大人,这是我连夜做的布鞋,您路上穿。”

包拯接过布鞋,摸了摸孩子的头:“谢谢你们,也谢谢华阴的百姓。”

马车缓缓驶离华阴县,包拯掀开车帘,回头望着越来越远的县城轮廓,心里满是不舍。这百天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断案不仅要靠证据,更要靠民心;为官不仅要清正廉明,更要脚踏实地。

张谦送了包拯一程又一程,直到看不见华阴的城门,才停下脚步。“大人,您到了京城,可别忘了华阴的百姓啊!”

包拯挥了挥手:“我不会忘的。以后我一定会常回来看大家。”

马车继续前行,路上遇到了几个赶路的书生。书生们听说车里是包拯,纷纷围过来说:“包大人,我们都听说了您在华阴的故事,您真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

包拯笑了笑:“只要你们以后做官,能把百姓放在心上,就是最好的榜样。”

回到京城后,包拯官复原职,继续担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断案更加谨慎,每次都会亲自勘查现场,反复核实证据,再也没有犯过错误。他还把在华阴的经历写成册子,发给各地官员,告诫他们要清正廉明,为民做主。

几年后,包拯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华阴县的百姓听说后,纷纷焚香祈福,还派张谦带着大家凑的药材和书信去京城看望包拯。

包拯躺在病床上,看着书信上熟悉的名字——林仲文、苏婉儿、张老汉……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握着张谦的手:“替我谢谢大家,我……我很想华阴。”

没过多久,包拯病逝的消息传到华阴县。百姓们自发地为他戴孝,县衙门口的“为民请命”匾额前,摆满了鲜花和祭品。张老汉带着大家在匾额前磕头:“包大人,您一路走好,华阴的百姓永远记得您。”

许多年后,华阴县的老人们给孩子们讲故事,还会说起那个曾经错判案、却用百件实事弥补过错的包青天。

孩子们听着故事,望着县衙里的两块匾额,心里悄悄种下了“为民做主”的种子。

而包拯在华阴的故事,也像山间的清泉,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不息,提醒着每一个为官者:民心如镜,容不得半点糊涂;初心如灯,照得见前路方向。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嘻哈史诗看古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总裁,宠妻请排队官术我家魔王升级中惊涛骇浪符尊传无相进化一代天骄孝婷恋续文:罪爱阴阳诡探武神纪元我们是兄弟拜见大魔王神医弃女诸葛孔明纵横异界lol之电竞天王最佳上门女婿九转帝尊尹素婳莫君夜至尊修罗至尊神位
经典收藏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三国之乖乖田舍郎起飞,从1973年开始寻唐绵绵诗魂大炎第一暴君:从废太子杀穿皇城盘点历史:朕的老赢家去哪了一品国公医品毒妃倾天下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为了成为勇者的那一天红楼欢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绝世极品兵王金融帝国之宋归二战那些事儿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汉旌穿越明朝当暴君大宋泼皮
最近更新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大唐躺平王英烈传奇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明朝的名义大周第一婿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大明辽国公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浴血山河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玉符传奇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嘻哈史诗看古今 111永恒的不死鸟1 - 嘻哈史诗看古今txt下载 - 嘻哈史诗看古今最新章节 - 嘻哈史诗看古今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