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仰望那面在风中飘摇的豆腐布,总觉得它像一面无声的战旗,预示着一场更加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
第二天,市建委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研讨会”如期召开,这名字听起来就让人犯困,但对于佳佳来说,这可是块兵家必争之地。
会场里,大佬们正襟危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装模作样气息。
于佳佳默默地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准备看戏。
这次研讨会,史无前例地设立了一个“民间感知”专题,听起来就像是“专家讲座”里突然插播了一段“广场舞教学”,显得格格不入。
白烨作为特邀嘉宾,西装革履地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个U盘,表情严肃得像是要宣布世界末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白烨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说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说着,他将U盘插进电脑,一段混剪音频开始播放。
一开始,是嘈杂的噪音:锅炉工敲暖气片的声音、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孩子跳格子的声音、地铁进站的震动声……
这些声音,在城市里随处可闻,却从未有人认真倾听。
台下,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脸上写满了“这老头子又在搞什么名堂”的表情。
白烨提高了嗓门,盖过了台下的议论声:“这些不是噪音,是城市的脉搏!”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唾沫横飞:“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密码!这些声音,蕴藏着无数的信息,是我们了解城市、治理城市的宝贵财富!”
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我建议,建立‘市民共振档案库’!所有重大工程前期,必须采集本土振动记忆!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些‘非语言智慧’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台下,一片哗然。
“这老白是不是喝多了?还‘市民共振档案库’?以为是收集广场舞曲呢?”一个专家忍不住嗤笑道。
“就是,这玩意儿有啥用?难道还能预测地震不成?”
面对质疑,白烨丝毫不慌,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主席台。
“我承认,这个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是一个方向!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要尊重历史的记忆!”
就在这时,郑卫东突然站起身,打破了会场的沉默。
“我支持白烨教授的建议!”他声音洪亮,语气铿锵有力:“十三月管廊项目,愿做试点!”
此话一出,全场皆惊。
郑卫东可是出了名的“技术控”,向来只相信数据和图纸,怎么会突然支持这种“玄学”的东西?
于佳佳眯起眼睛,嘴角微微上扬
几天后,于佳佳接到了市建委的邀请,参与“市民共振档案库建设方案”的评审。
评审会上,专家们滔滔不绝地讨论着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存储方式……各种专业术语满天飞,听得人头昏脑胀。
于佳佳却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
直到专家们讨论得差不多了,她才缓缓站起身,对着众人微微一笑。
“各位专家,我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她指了指放在桌上的一个空陶罐:“我今天只带来一样东西——一只空陶罐。”
接着,她又拿出了一份名单:“还有一份名单——全市87位能‘听地’的普通人,他们中有清洁工、有修鞋匠、有盲人按摩师……”
她顿了顿,语气平静地说道:“我提议,每人持一罐,定期录制环境振感,原始介质封存,永不数字化。”
“原始介质封存?永不数字化?于老板,你这是要搞复古啊?”一个专家忍不住说道:“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老掉牙的东西?”
“就是,这玩意儿怎么保存?难道要建个博物馆专门存放这些陶罐?”
面对质疑,于佳佳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数字化当然方便,但有些东西,一旦转成字节,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真正的声音,是无法用数字来定义的,只有通过最原始的方式,才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说得好!”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周正礼拄着拐杖,缓缓走了进来。
他放下自己珍藏的五十年前地质队拾音磁带,眼神坚定:“有些东西,转成字节就死了!”
有了周正礼的支持,评审组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市民共振档案库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十三月管廊项目,正式成为试点。
试点启动当天,郑卫东亲自带队进入新建管廊,在预设节点放置第一批陶罐。
技术人员一脸不解地看着那些不起眼的陶罐,小声嘀咕道:“这算什么监测设备?难道还能自动报警不成?”
郑卫东没有解释,只是淡淡地说道:“都把鞋脱了,感受一下地面的细微起伏。”
技术人员虽然不解,但还是乖乖地脱掉了鞋子,光着脚走在管廊里。
管廊里很安静,只能听到脚步的回声。
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踩到什么东西。
突然,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停下了脚步,迟疑地说道:“郑总,刚才b区转弯处……脚底有点麻。”
郑卫东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记下来,标为‘待验敏感区’。”
返程车上,郑卫东默默地将“手感反馈”列入下次安全巡检清单。
与此同时,姚小波也在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战斗”。
他发现,“我听见了”小程序后台的残余数据,竟然被某科技公司爬取,意图训练“城市情绪AI”。
“这群家伙,竟然想偷我们的声音!”姚小波怒火中烧。
但他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不动声色,开始反击。
他反向植入一批由老人讲述、孩子诵读的“无意义节奏”——咳嗽三声、筷子敲碗、晾衣绳抖动……
这些节奏,看似毫无意义,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很快,对方的模型就彻底失灵了。
姚小波看着屏幕上乱码般的数据,得意地笑了笑。
他在日记里写下:“真正的声音,从不怕被偷,只怕被解释。”
城市的声音,是属于每一个市民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篡改和利用。
深秋的夜晚,寒意渐浓。
于佳佳独自一人,清理着丙三段临时安置点的锅炉房。
锅炉房里堆满了杂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煤灰的味道。
她将用过的工具擦拭干净,整齐地摆放在墙角。
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落在墙角的一堆废弃的管道上。
那些管道锈迹斑斑,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于佳佳走上前,拿起一根管道,轻轻敲击了一下。
“当!”
管道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
于佳佳的脸色微微一变。
她总觉得,这声音里,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清理完锅炉房,于佳佳锁上门,转身离开。
一阵冷风吹过,吹得她打了个寒颤。
她裹紧身上的外套,抬头望向天空。
夜空深邃而寂静,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她喃喃自语道:“这事儿……还没完。”
她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老赵吗?帮我查件事儿……”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你说……”深秋的夜晚,寒意像开了震动模式,无孔不入。
于佳佳裹紧大衣,清理完锅炉房最后一点杂物,总觉得心里像是压了块石头。
她在墙角发现了那个熟悉的空陶罐——就是之前被人匿名寄回的那个。
罐口朝下,里面竟多了一张叠成豆腐块的字条。
展开一看,苍劲的笔迹写着八个字:“坛底朝天,月光自照。”
是赵工!
于佳佳心头一震,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涌上心头,不是感动,更像是毛骨悚然。
她抱紧陶罐,走出丙三段,沿着步行街缓缓走着。
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烁着,将她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每经过一个井盖,于佳佳都停下脚步,用指节轻轻叩击三下,发出“咚咚咚”的沉闷声响,像是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
行至步行街东口的石碑处,于佳佳愣住了。
白烨、郑卫东、周正礼、李素芬,甚至连姚小波都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群等待指令的士兵。
深秋的风吹动着他们的衣角,猎猎作响。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眼神的交流。
众人心照不宣,依次将手掌贴在冰凉的地面上。
时间仿佛静止了。
一分钟,两分钟……
突然,整条街的井盖同时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像是一次深沉而悠长的呼吸,又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某种回应。
于佳佳缓缓抬起头,仰望深邃的星空,星光点点,像是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她。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陶罐,忽觉罐身传来一丝微弱的温度——那温度,仿佛是大地深处沉睡的记忆,终于找到了它恒久的容器。
“老于,”郑卫东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沙哑,“你感觉到了吗?”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死死盯着掌心的陶罐,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走,去……”她话还没说完,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打断。
她接起电话,放在耳边,神情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