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渐向西山,给清风山镀上一层暖融融的金辉,晚风带着山间草木的清润,轻轻拂过众人的脸颊,张守义抬手望了望天际的霞光,粗糙却温暖的手掌落在孙东的头顶,缓缓抚摸着,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化不开的慈祥,声音温和的像山涧的溪水:‘’乖孙,不讲了,天快黑了,咱该回家做饭了。‘’
孙东听的正入了迷,那枪林弹雨的战场、武工队巧斗日寇的惊险情节还在脑海里翻涌,他做梦也没想到,不过是一时意气堵了口气,磕了三个响头,竟真认下了一位抗日英雄当爷爷。眼前这位老人慈眉善目,眼角眉梢都是待人的温厚,虽说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可孙东心里却生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比亲爷爷还要亲几份。他暗自琢磨,这赌打的太值了,这三个头磕的更是千值万值,就凭着‘’抗日英雄爷爷‘’这名号,往后也足够在他人前吹嘘一辈子。他拽着张守义的衣角,眼神亮的像星星,带着几分急切和央求:‘’爷爷,您别停啊!后来呢?你和武工队怎么把那伙日寇一网打尽的?快接着讲嘛!‘’
孙东的话音刚落,周围的乡亲们也纷纷附和起来。原本围着一旁听得入神的人们,此刻都舍不得这精彩的故事戛然而止,七嘴八舌的劝着:‘’是啊张大爷,您看这天还亮堂着呢,离黑还早呢,再给咱多讲讲呗!‘‘’’就是 就是,这抗日的故事听多少都不腻,您讲的可比戏文里还带劲。
考古队员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攥着一瓶没开封的矿泉水,快步走到张守义面前,双手递了过去,眼里满是掩藏不住的期盼,语气恭敬又急切:‘’张大爷,您先喝口水润润嗓子,歇口气再讲,我们都等着听,你接着说呢!‘’
一时间,喧闹的现场,突然变得鸦雀无声,无论是扛着锄头的乡亲、带着孩子的妇人,还有背着仪器的考古队员和警察,一个个都不由自主的伸长了脖子,耳朵支棱得高高的,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张守义,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错过了接下来的任何一个细节。山间只有晚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衬着这期盼的寂静越发真切。
王秀梅站在人群中,心里也是又惊又喜,她只知道青风山是块宝地,有岳飞抗金的千古佳话,有杨家将血战沙场的悲壮传说,山坳里还藏着大辽古墓群的遗址,却没想到这山里还藏着这样一位抗日英雄,亲身经历过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这样的深厚底蕴,这样鲜活的故事,让她越发觉得青风山不一般。她也连忙往前凑了凑,脸上带着真诚的笑意:‘’张大爷,您就再接着讲讲吧,您看乡亲们和考古队的同志们都听得入了迷,一个个都等着呢。‘’
张守义看着眼前一张张写满期盼的脸,黝黑的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他接过矿泉水,拧开瓶盖,咕咚咕咚喝了两大口,清凉的水滋润了他干涩的喉咙,又让他想起了那些烽火连天的日子,他抹了抹嘴角的水渍,清清嗓子,眼神渐渐变得悠远而坚定、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缓缓开口,将那些埋在记忆深处的英雄往事,再次娓娓道来。
一九四四年的秋天,情况变得更加危急,鬼子集结了大批兵力,对山区进行大规模清剿,武工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武器和粮食也极度匮乏。队长召集大家开会,决定把一部分武器和粮食藏起来,以防万一。‘’守义,你是本地人,熟悉地形,这个任务交给你最合适。‘’队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张守义重重的点了点头,知道这个任务的重要性,这些武器和粮食,是队伍的希望。
他选了村后的一处山坡,这里离村子不远,但又隐蔽,而且土质坚硬,适合埋藏。趁着夜深人静,他和两名队友推着一辆手推车,来到了山坡上。车上装着一口大陶缸,缸里装着半缸小米和玉米,还有刚还有十把刚‘’缴获‘’的王八盒子,和八十发子弹——这是队里最珍贵的武器,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动用。他们挖了一个深深的土坑,把陶缸放进去,然后上面盖了一块厚重的青石板,又用泥土和杂草把石板掩盖好,做的天衣无缝。
‘ ’这些东西,等咱们打跑了鬼子再取出来。‘’队友拍着他的肩膀说。张守义望着青石板的方向,心里默念着: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一定要回来取这些东西。
张守义讲到这里,眼睛突然湿润了,他用袖口抹了抹眼角,又接着讲道,‘’让我没想到的,这次埋藏,竟成了与队友的诀别。
不久后,武工队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要去支援另一支被困的抗日队伍。出发前,队长对张守义说:‘’守义,你胳膊上的伤还没有好利索,就留在村里养伤,顺便盯着埋藏武器的地方,等我们回来。‘’张守义不愿意留下,但队长的命令他不能违抗,只能含泪点了点头。他送队友到了村口,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却没想到这一别,再也没能相见。
队友们出发后,张守义一直在村里养伤,每天都盼着他们回来。可过了半个多月,他却听到了一个噩耗:武工队在支援途中遭遇了鬼子的埋伏,全体队员壮烈牺牲,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让张守义瞬间崩溃了。他跑到了村口的山岗上,对着队友们离去的方向,哭了整整一夜。他失去了并肩作战的兄弟,失去了带领他走上抗日道路的队长,只剩下满腔的悲痛和那些埋藏武器与希望的山坡。他也想去找其他的抗日队伍杀鬼子,为牺牲的队长和队友报仇,可他还有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保护好埋藏的枪和粮食。
鬼子还在村里搜查,张守义知道自己不能暴露,只能装作普通村民,默默的忍受着悲痛。他不敢轻易靠近买武器的地方,只能在心里记住那个位置。盼望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终于在一九四五年的夏天,他听到了鬼子投降的消息。那一刻,全村的人都哭了,张守义跪在地上,朝着队友们牺牲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嘴里念叨着,‘’队长,兄弟们,鬼子投降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后来,村里人渐渐忘了那段烽火岁月,张守义也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埋藏武器的事。他无儿无女,一个人守着一间老房子,平日里种种菜、养养鸡,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村里以土地入股加入度假村,搬进了居民楼,他才有了一个安稳的晚年生活。有人问他年轻时候的经历,他只是笑着摆摆手,不愿多说。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生死与共的情谊,都被他藏在了心底最深处,连同那青石板下的武器和粮食,一起尘封了七十年。
直到今天,挖掘机的铁铲撞上青石板的那一刻,沉睡的记忆才被唤醒。当民警撬开石板,露出那口陶缸,露出铁锈斑斑的手枪和干瘪的谷物时,张守义看着那些熟悉的物件,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七十多年的等待,七十多年的思念,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归宿。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都随着这些文物的重见天日,再次出现人们的眼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旮旯村旮旯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