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把九光、李宏伟、葛涛,都写在这篇文章里。
只要文章里有故事性,新闻性,还有时效性,那就有机会在日报刊登出来。
写完稿子之后,静安觉得还不能马上去见李老师。
她又把灵感本打开,看看上面她记下的那些灵感,挑了一个最想写的,写了一篇散文故事,两篇文章一起拿着,去了报社。
李老师在三楼的小会议室开会,在研究报纸的改版问题。
李老师把自己的方案写了几页纸,交给总编。他认为不仅改版,还要添加版面。
李老师在会上发言:“这都是啥年代了?马上就到98年,咱们报纸还是小小的四个版面,那能适应现在的大环境吗?”
有些人不愿意改版面,改版之后,工作量增加了,工资不一定增加。
李老师说:“再增加四个版面的话,第一,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第二,广告版面也增加了,能为报社创收,我们的奖金就能多,第三,也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提到奖金,会议室里的动静多了起来,有笑容,有说话声。
李老师也笑了:“现在什么都涨价,就工资不涨。广告版面多了,一定能创收!”
静安在一楼大厅看报纸。
一楼大厅,东侧立着一个宣传栏,北侧摆着几个沙发和一个茶桌。西侧是门卫室。
门卫室的对面是往楼上走的楼梯。门卫室的西侧,是一排办公室,有广告部,有打印社,还有发行部。
静安站在一楼的宣传栏面前,看到玻璃里面贴着几张报纸,有《吉林日报》,《城市晚报》,还有《安城日报》。
静安发现《城市晚报》内容活泼,她喜欢看。《吉林日报》是党报,《安城日报》也是如此。
李老师开完会,跟静安在一楼大厅的沙发上落座。
静安把自己的散文先拿出来,递给李老师。
李老师说:“我今天忙,等有空了再看。”
静安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搬迁的文章,交给李老师。
静安说:“这是朋友托我写的,跟上次的稿子差不多,要是能用,最好了,要是不能用,李老师您也别为难。”
李老师笑了,看了一眼静安交给他的稿子。
他忽然放低了声音:“静安,我跟你说点事,暂时还没公开呢,我可能不在副刊干了。”
静安一惊,想到自己的稿子,以后就没机会刊登了吧?又想到李老师要是不做副刊编辑,那去做什么?
静安连忙问:“李老师,副刊多好啊,你不做了?”
李老师说:“报纸要改版,要增加四个版面,我可能要调到广告部。”
李老师曾经在广告部干过一阵子,后来,上面收口,李老师又回到楼上,做副刊编辑。
静安说:“广告部的工作有意思吗?没有副刊好。”
李老师笑了:“都是工作,什么好不好的,最后都是一个目的,效益。”
静安知道,效益就是钱,挣钱多少的事情。
随后,李老师又说:“你的千字文还要接着写,我走之后,我会把你介绍给新的副刊编辑。”
静安说:“谢谢你李老师,那我以后继续努力。那,这个稿子——”
静安指的是写葛涛李宏伟九光的稿子。
李老师说:“这跟你们局里的材料是两码事,况且,现在市里对于盖楼这件事很重视,这稿子差不多,我争取给你刊登上,但不一定是一版。”
静安高兴坏了:“几版都行。放到四版也行。”
李老师看静安咧嘴笑了,笑得很开心。
李老师嗔怪地说:“你呀,啥也不懂,四版仅次于一版,四版要是刊登广告,那版面费可多了!”
哦,原来是这样。
也是,静安在单位看报纸,报纸拿过来,先扫一眼头版,再扫一眼四版,最后,才打开报纸,扫两眼二版和三版。
静安总算是完成了这个任务,心里很轻松。
没想到,第二天,静安的大名就出现在报纸上。
又是头版,又是放在市府大院的头头脑脑的新闻后面,但非常醒目,标题很惊艳:
《三个小人物,干成一件大事》。
旁边又写着:本报通讯员陈静安。
日报的编辑,上午不上班,都是下午上班,有时候临时需要撤换稿子,晚上加班到深夜。
报社的大楼,从后面看更壮观,前面的大厅,静安已经知道了,还有她不知道的。
一楼的后面,不是从报社大厅进入,而是从报社旁边的大门走。那是报社印刷厂。
一楼的后面,就是报社印刷厂的印刷车间。
晚上九十点钟,印刷车间经常还是灯火通明,印刷机刷刷地转动,报纸一张张地从机器里吐出来。
进入机器的是白纸,吐出来的是印满字的报纸。
报社还有一个部门,就是发行部,在一楼大厅门卫室的西侧办公室。
发行部的工人,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起来送报纸,在大院里的人们没上班之前,报纸就送到大院收发室。
市府大院的收发室,再把报纸送到楼里的各个局。局里再把报纸送到各个办公室。
孙科长一早来上班,先看报纸,他看到静安的名字,不淡定了。
孙科长把报纸丢到静安面前:“你看看你,别人的稿子写得挺来劲,自家的稿子一个也看不见。”
静安已经习惯了孙科长阴阳怪气的说话:“我的水平,只能写点小东西,咱们局里的稿子,就靠科长大人往报纸上发了。”
张哥私下里对静安说:“你要注意点,这些虽然是小事,但领导未必高兴。”
要是以前,静安会诚惶诚恐,现在,静安在这里工作了大半年,她懂的多了,这些已经难不住她。
静安说:“张哥,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就是个临时工,我要是不在各方面表现得突出点,谁还用我?”
以前,局里用静安,就是因为看到静安在《鹤鸣》杂志上,发表的那些小说。
如果,静安没在杂志报纸上发表过小说,谁认识她?谁会用她?
张哥笑了,点点头:“你说得也对,不过,还是要注意点影响——”
静安说:“你们跟我不一样,你们就是啥也不干,只要不迟到不早退,神仙也拿你们没招儿,除非你们想升职,你们才会在乎这些……”
张哥说:“呀,你人不大,想得挺复杂。”
静安看明白了,张哥这一次重返大院,他才不想安分地做一个职员。孙科长嘚瑟地天天跟张哥出去喝酒,说不上哪天,就被对方取而代之。
很多年后,静安终于明白,当年那些领导都是给她画大饼。
私企,看重的是个人的才能,公家,无利可图的事情,帮你的也是小忙。
要想转正,钱和人,都得预备足,还得有运气。
静安不会把自己奉献在祭坛上,也不会出钱走后门,她运气还没攒足呢,所以,她还要磨炼几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