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际论坛中心,穹顶高阔,灯光如织。台下坐着黑压压的人群,来自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学术机构、投资界以及主流媒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期待与审视交织的气息。这是亚太地区规格最高的科技盛会之一,也是林微光选择回应那篇阴险报道、重塑个人与品牌形象的舞台。
她没有选择华丽的辞藻或情绪化的驳斥。演讲台的灯光打在她身上,她穿着一身简洁的白色西装套裙,神色平静,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
“晚上好。”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平稳地传遍会场,“在过去几年里,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身处的建筑空间,能否超越遮风避雨的原始功能,成为一种能够感知、理解甚至优化我们身心状态的‘生命体’?”
她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普罗米修斯”的技术内核。她没有展示任何渲染图或概念视频,而是直接调出了复杂的场强分布模拟、神经科学研究的对比图谱,以及“北极光”项目中那些经过严格脱敏处理、却极具说服力的长期数据趋势图。
她用最严谨的科学语言,阐述着“场协同”背后的物理原理、工程实现上的巨大挑战,以及他们在规模化应用中遇到的真实难题和解决方案。她分享了“启明星”计划中,将精妙算法固化为稳定模块时,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所做的艰难权衡。
整个过程,她没有提及陆时砚,没有提及任何来自陆氏集团的资源支持,更没有回应那篇报道的任何一个字。她只是站在那里,用逻辑、数据和深度的技术思考,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专业形象。她展示的不是一个被庇护的幸运儿,而是一个深入技术腹地、带领团队攻克无数堡垒的指挥官。
“……技术创业,尤其是硬科技创业,没有捷径。”演讲接近尾声,她的语气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力量,“它需要的是对底层原理的敬畏,对工程细节的偏执,以及面对失败时一次又一次重新站起来的韧性。它关乎长期主义,关乎价值创造,而非短暂的喧嚣与浮名。”
她略微停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仿佛穿透了镜头,直视着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诋毁者。
“我们选择这条更难的路,是因为我们相信,真正的价值,源于无法被轻易复制的认知深度和解决真问题的能力。而市场和时间,终将奖励那些带来实质性变革的探索者。”
演讲结束。
会场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并非送给一个煽动性的表演,而是献给一场充满智力密度和坚韧精神的独白。
提问环节,问题都围绕着技术细节、未来应用和行业趋势,没有任何人提及那篇花边报道般的“调查”。那篇报道试图营造的迷雾,在这场纯粹的技术与思想展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微不足道。
演讲结束后,林微光立刻被蜂拥而至的与会者包围。有寻求技术合作的学者,有表达投资意向的基金合伙人,有希望进行深度采访的科技记者。她从容应对,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在人群外围,周景明低声对刚刚赶到的顾知行说:“效果超出预期。她不仅挽回了形象,更是将‘普罗米修斯’和她的个人品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顾知行看着人群中那个沉静发光的身影,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她不需要依附于任何人。她自己,就是最好的名片。”
当晚,林微光回到酒店,加密通讯器上收到了几条信息。
david发来了初步的媒体监测报告:「演讲视频及核心观点已被全球超过两百家主流科技媒体转载,评论风向极佳。“独立”、“深度”、“硬核”成为关联关键词。那篇报道的负面影响已基本被清除。」
顾知行则发来了后续的工作安排:「已筛选出演讲后最有价值的合作询盘,建议优先接触三家。另外,‘启明星’原型机反馈良好,建议加速小批量试产计划。」
最后一条信息,来自陆时砚。没有文字,只有一个系统自动生成的、标记着【东京峰会主题演讲 - 林微光 - 完整录像及实时舆情分析报告】的加密文件链接。
他没有评价,没有指示。
只是送来了最完整的“战报”。
这是一种无声的认可,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分量。
林微光点开链接,快速浏览着报告里那些积极的数据和评论。然后,她关掉了页面,走到窗前。
东京的夜景璀璨而陌生。
她独自站在这里,用一场精彩的独白,击碎了来自深海的暗箭。
她没有依赖冰山的庇护,而是凭借自身的光芒,照亮了前路。
但这光芒,也必将吸引更多隐藏在暗处的目光,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她知道,苏氏绝不会就此收手。
而她,已经准备好了。
东京的独白,已然结束。
下一场战役的号角,或许已在无声中吹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星光偏要吻烟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