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哨子,到底还是尖利地划破了槐花村上空积攒了一夏的沉闷。天不亮,地里就黑压压聚满了人,镰刀挥舞,玉米秆子成片倒下,露出黄澄澄、胀鼓鼓的棒子。空气里混着青草汁液和泥土的气息,更多的是汗水的咸腥。这是一年中最累、也最充满希望的时候。
陆信自然是主力。他领着赵老憨几个壮劳力,负责最累的砍秆和掰棒子。苏宁和春苗、英子则跟着妇女队,在后面把掰下来的玉米棒子装筐、运到打谷场。连石头都跟在后面,捡拾掉落的零星玉米。
忙,是真忙。起早贪黑,腰都快直不起来。但新房里那摊事,也没法完全撂下。机关单位订的那批文件篮,交货日期卡在秋收后,耽误不得。于是,每天收工回来,无论多晚,院子里那盏昏黄的灯总要亮上一阵。三个女人就着月光和灯光,继续赶工。手指被玉米叶子拉出了口子,碰着粗糙的竹篾,钻心地疼,但也只能咬牙忍着。
陆信更是连轴转。地里忙完,一身疲惫地回来,顾不上歇口气,就帮着检查编好的部件,或者把第二天要用的材料准备好。话越来越少,眼里的红血丝却越来越多。但他脊梁始终挺得笔直,像棵沉默的树,撑着小院上方那片天。
累是累,心里却有种前所未有的踏实。秋收的粮食是根本,是底气;草编的订单是希望,是活钱。两手抓,两手都硬,这日子才算真正立住了。
秋收进行到一半,那天杀的流言,又像田埂边的臭蒿,趁着人疲惫不堪时,悄悄冒了出来。这次传得更邪乎,说苏宁靠着不正当手段拿到了县文化馆的奖,其实作品都是请枪手做的;说她和陆信雇人干活,克扣工钱,比旧社会的地主还狠;甚至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看见苏宁晚上偷偷摸摸去公社,跟供销社的李干事“不清不楚”……
话传到春苗和英子耳朵里,两个老实人气得直掉眼泪,干活时都心神不宁。苏宁听着,只觉得一股邪火从脚底板直冲脑门,浑身都在发抖。她可以忍受辛苦,可以面对困难,却无法承受这无休无止的、恶毒的污蔑!
晚上,她坐在冰凉的炕沿上,看着跳跃的油灯火苗,眼泪不争气地涌了上来。不是委屈,是愤怒,还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一只粗糙温热的手,轻轻按在了她颤抖的肩膀上。是陆信。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就站在她身后,沉默着。
“为那种人生气,不值当。”他的声音沙哑,带着地头劳作的疲惫,却有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他们凭什么这么胡说八道!”苏宁猛地抬起头,泪眼模糊地看着他,“我们凭自己双手吃饭,碍着谁了?!”
陆信的手在她肩上微微用力,目光沉静如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越好,嚼舌根的越多。理他们,你就输了。”
他顿了顿,弯腰,从墙角拿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这几天卖文件篮收回来的钱,一沓毛票,还有几张“大团结”,在油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看看这个。”他把钱推到苏宁面前,“这才是实在东西。那些屁话,伤不了它分毫。”
看着那摞实实在在的票子,苏宁激动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是啊,流言像风,吹过就散。但手里的钱,院里的粮,身上的本事,是吹不走的。
“县里那个交流会,”陆信转移了话题,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冷静,“我打听清楚了,十月十号开始,一共三天。各公社选拔上去的单位,摊位费免,还能提供住宿。李干事说,咱们的情况,可以试试以‘家庭手工艺’的名义报名。”
这是个重磅消息!摊位费免,还管住宿!这意味着成本大大降低!
“真的?”苏宁擦干眼泪,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去。
“嗯。”陆信点头,“不过选拔也严。得带着样品去公社初审。我寻思着,等秋收一完,咱就准备起来。这次,不能只带筐筐篮篮,得弄点新鲜的,压轴的。”
新鲜的?压轴的?苏宁脑子里飞快地转着。除了实用的,还能做什么?她想起县文化馆获奖的那个藤编花瓶和蝈蝈笼,那种带有“艺术性”的东西,或许更能吸引眼球?
“我试试编个……摆件?或者……挂画?”她不确定地说。
“你琢磨。”陆信看着她重新亮起来的眼睛,语气缓和了些,“需要啥材料,跟我说。”
接下来的日子,累,却有了明确的目标。秋收终于在一片忙碌和疲惫中落下帷幕。打谷场上,金黄的玉米堆成了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新粮的香气。队里按工分和人头分粮,苏宁和陆信因为出工多,分到了沉甸甸几大袋粮食,足够吃到明年夏天还有富余。
看着码放在新房堂屋里的粮食,闻着那令人安心的谷物芬芳,所有的辛苦和委屈,似乎都值得了。
秋收一结束,苏宁立刻投入到交流会样品的准备中。她决定挑战一个大幅的草编挂画,主题就定“丰收图”。用不同颜色的草茎和藤条,编织出沉甸甸的稻穗、圆滚滚的南瓜、咧嘴笑的石榴,还有在田间劳作的人物剪影。这工程量巨大,极其考验耐心和技艺。
春苗和英子负责保障基础的订单生产,苏宁则把自己关在屋里,潜心创作。陆信包揽了地里所有的后续活计,砍柴、挑水、准备过冬的菜窖,默默支持着她。
这天傍晚,苏宁正对着快要完工的“丰收图”做最后修饰,院门外传来了自行车铃声和一阵熟悉的、带着几分刻意的咳嗽声。
是赵文斌。他推着那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穿着笔挺的的确良中山装,头发梳得油光水滑,脸上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混合着同情和优越感的表情。
“苏小宁同志在家吗?”他站在院门口,没进来,声音拿捏着腔调。
苏宁心里一沉,放下手里的工具,走到门口。陆信正在屋后劈柴,听到动静,也提着斧头走了过来, silent 地站在苏宁身后。
“赵知青,有事?”苏宁语气平淡。
赵文斌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在苏宁沾着草屑的双手和身后简陋的新房上扫过,嘴角扯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没什么大事。就是过来看看。听说……你们最近,遇到点麻烦?”
他顿了顿,像是很为难地叹了口气:“有些流言蜚语,我也听到了。实在是……不堪入耳。苏小宁同志,作为曾经的……朋友,我还是想劝你一句,人言可畏啊。有些路,走得太快,太显眼,容易摔跤。还不如安安分分,过点踏实日子。”
这话听着是劝慰,实则字字带刺,充满了暗示和贬低。仿佛在说,你们就不配过好日子,就该一辈子土里刨食。
苏宁气得浑身发冷,刚要反驳,陆信却往前迈了半步,挡在了她身前。他没看赵文斌,目光落在院角那堆金黄的玉米棒子上,声音不高,却像石头一样砸在地上:
“赵知青多虑了。我们两口子,脚正不怕鞋歪。日子过得好不好,自己知道。不劳外人操心。”
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向赵文斌:“听说赵知青要回城了?恭喜。城里天地大,机会多,比窝在这农村嚼舌根强。”
这话直接戳破了赵文斌那点虚伪的同情和优越感。赵文斌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对上陆信那冷硬的眼神,最终只是扶了扶眼镜,干笑两声:“呵呵,那是,那是……你们……好自为之吧!”
说完,像是怕沾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慌忙蹬上自行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看着赵文斌狼狈的背影,苏宁心里那口恶气,终于畅快地吐了出来。她转过头,看向身旁的陆信。
夕阳的余晖给他棱角分明的侧脸镀上了一层金边,他提着斧头,站得笔直,像一尊守护神。
“没事了。”他侧过头,对上她的目光,语气依旧平淡。
“嗯。”苏宁重重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有他在,那些牛鬼蛇神,似乎真的没那么可怕了。
她转身回到屋里,继续完成那幅“丰收图”。这一次,下笔更加坚定,有力。
流言如风,终将散去。
而他们用汗水和双手创造出的果实,才是真正能抵御一切风雨的根基。
县级交流会,她一定要去!而且要带着最好的作品,堂堂正正地,走出槐花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在八零搞事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