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既过,霜降将至。
(……已无力吐槽?哈哈哈,习惯了这么写)
临安城的秋意愈浓,运河两岸枫红似火,青瓦屋檐下挂满金黄的谷穗串,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保安堂院中的老菊花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紫的,在秋阳下熠熠生辉。
许清安晨起推门,但见石阶上已落了一层薄霜。
他呵出一口白气,开始每日的功课——先修炼《神农百草经》,再抚琴调理心气。
突破感气境圆满已一年多,他越发体会到“圆满”二字的深意:非是境界的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这日清晨,他正在院中抚琴,忽见几个熟悉的身影远远走来。为首的竟是青芝山的秦老,身后跟着几个山民,抬着个沉甸甸的竹匾。
“许郎中!”秦老笑容满面,“今年山里药材丰收,乡亲们特地挑了些好的送来!”
竹匾中满是新鲜药材:肥厚的茯苓、饱满的枸杞、香气扑鼻的桂枝...最难得的是一批品相极佳的野生黄芪,根须完整,质地坚实。
许清安细看这些药材,但见灵气充盈,药性纯正,显然是精心挑选的。
“老人家太客气了。这些药材,市面上难得一见。”
秦老笑道:“若不是许郎中平日指点,我们哪识得这些宝贝?”
送走秦老一行,许清安开始处理这些新药。他依照《神农百草经》所载古法,结合这半年在药局所学,精心炮制。
处理黄芪时,他闭目凝神,运转心法。指尖轻触根须,竟能清晰感知到其中蕴含的“升发之力”,如春笋破土,生机勃勃。
“此物宜蜜炙,”他自语道,“蜜性甘缓,可制其过升之性。”
于是取来新鲜蜂蜜,文火慢炙。蜜香与药香交融,沁人心脾。
竹茹好奇地问:“师父,这般炮制,与药局之法有何不同?”
许清安微笑:“药局重规范,民间重变通。譬如这蜜炙黄芪,药局规定蜜药比例、火候时辰;而我们可依药材质地、蜂蜜浓稠,稍作调整。”
说着取出一批市售的蜜黄芪比较。果然,依古法炮制的,色泽金黄,气香味甘,药性更加温和。
此后数日,许清安将新得药材逐一炮制试用。
每味药都依其特性,采用不同方法:茯苓切块阴干,保留渗湿之性;枸杞酒浸晾晒,增强补益之功;桂枝嫩枝另存,专供解表之用...
最妙的是,凭借对“草木之语”的领悟,他能在炮制时感知火候变化,把握最佳时机。这般炮制出的药材,药性往往更胜一筹。
这日,一位特殊病患前来求诊。是个年轻书生,面色恍白,精神萎靡,自称苦读耗神,夜不能寐。
许清安细诊之下,发现不仅是心脾两虚,更有思虑过度,心神不宁之象。他开出归脾汤加减,又特意加了新炮制的蜜炙黄芪。
“此药须文火慢煎,”他嘱咐书童,“煎至药液浓稠,如蜜般拉丝为度。”
书生服药三日,复诊时气色大改,精神焕发:“晚生从未服过如此效验的药!不仅夜能安眠,白日读书也精神倍增。”
许清安笑道:“非是方妙,是药性纯。好比米好饭香,药好效良。”
此事传开,百姓都说保安堂的药特别灵验。不仅病患前来求诊,连其他医馆也来采购药材。
许清安来者不拒,却立下规矩:药材须依法炮制,宁可价高,不降品质;贫苦人家,可分文不取。
这日,太医院的王医官微服来访。见保安堂药材琳琅满目,炮制得法,不禁赞叹:“许郎中这药材,比药局的还要精致三分。”
许清安谦道:“药局量大,重规范;晚辈量小,可求精。各有所长。”
王医官细看各种药材,忽指着一批丹参问:“此物炮制,似与常法不同?”
许清安解释:“丹参活血,宜酒炙。但晚辈发现,若先用铜刀切片,再以黄酒浸泡九日,最后文火炒干,药性更佳。”
说着取来常法炮制的丹参比较。王医官细辨之下,果然许清安炮制的丹参,色泽紫红,气味浓郁,活血之力更胜。
“妙哉!”王医官叹道,“这般妙法,当载入药局规程。”
许清安却道:“此法耗时费力,药局量大,恐难推行。倒是可以注明:若得精制,功效更佳。”
王医官颔首:“考虑周详。看来许郎中不留药局,倒是可惜了。”
许清安微笑:“晚辈在民间,一样可为医道尽力。”
深秋时节,天气转寒。这日保安堂来了个急症患者,是个老船夫,突发心痛,面色青紫,呼吸艰难。
许清安细诊之下,发现是胸痹之症,心血瘀阻。他立即施针急救,又开出血府逐瘀汤。
但抓药时,他发现药柜中的丹参似乎药性不足。闭目感知,果然这批丹参采集过早,活血之力欠佳。
情急之下,他取来新炮制的酒炙丹参,加倍用量。又想起《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的“以气驭药”之法,煎药时特意抚琴相和,以音律引导药性。
老船夫服药后,不过半个时辰,面色转红,心痛渐止。家属千恩万谢,都说许郎中药到病除。
许清安却道:“是老人家正气尚存,药石方能奏效。”
是夜,他独坐院中,对月沉思。今日急救,让他对“药材”有了新认识:同样的药方,因药材品质不同,功效竟有天壤之别。
他取来各种丹参,逐一感知。果然,因产地、采集时节、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差异显着。
有的活血力强,有的养血功胜,有的兼能安神...
“药如人,各有禀赋。”他喃喃自语,“用其所长,方显其功。”
于是,他开始重新整理药柜。不再按常规分类,而是依药性特质摆放:补气区、活血区、安神区...每区又分上、中、下三品,依品质排列。
更妙的是,他凭借对“草木之语”的领悟,能为每味药“量身定制”用法:某批黄芪宜补中益气,某批丹参专活血化瘀,某批茯苓最利水渗湿...
这般整理后,用药更加精准。往往病患一说症状,他便知该用哪味药,取哪个批次。
竹茹好奇:“师父怎知用这批茯苓,而不用那批?”
许清安一一解释,其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手指触到药材时,便自然知晓。
而通过口传心授,更易将诸如此类感受转化为具体理论。
霜降这日,许清安忽有所悟。他取来新得的药材,依照五行相生之理重新配伍:将补气的黄芪与活血的丹参相合,佐以安神的茯苓,再辅以调和的甘草...
煎煮时,他闭目凝神,感受着药性在锅中交融变化。但见药液翻滚间,各味药材的灵气相互激发,形成一种和谐的共鸣。
成汤后,他取少许品尝,只觉药力温和而持久,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深入。
“这便是君臣佐使之妙。”他自语道,“非是简单堆砌,而是如调琴弦,各得其宜。”
是夜,他将这番体会记入医案。灯下疾书时,胸前的玉佩微微发热,那些古朴纹路在灯光下流转生辉。
感气境圆满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不是力量的增强,而是认知的升华。
霜华满地,菊香袭人。
他的医道,如这秋实累累,正在日常中积累,在平凡中精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历史唯一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