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二号”奔赴流片的同时,外界由“环宇科技”主导的、针对“奇点”和“烛龙”的舆论打压与市场围剿,已然形成了滔天巨浪。
网络上,质疑“烛龙”性能造假、抨击“奇点”技术路线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些看似中立、实则被巧妙引导的“行业分析”和“专家解读”,不断强化着“qIA架构是伪科学”、“奇点濒临破产”的负面印象。甚至开始有谣言称,“奇点”的核心技术团队正在大规模流失,连联合创始人李明都已在寻找下家。
资本市场对“奇点”的态度也急转直下。之前还有几家风险投资在观望,现在几乎全部销声匿迹。之前“龙渊资本”那位沈先生,更是通过中间人传来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回头,条件还可以谈。”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攻势,林小一却展现出惊人的定力。他严格按照既定策略,命令赵磊的公关团队绝不与对方在“烛龙是否造假”这个泥潭里缠斗。
赵磊团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理念战场”。他们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技术多样性的重要性,分析单一技术生态垄断可能带来的长期风险,呼吁给予创新者更多的耐心和空间。他们将“奇点”塑造成一个在巨头阴影下,为了一个不同技术梦想而倔强前行的“叛逆者”形象。
这些内容,通过“火种社区”和一些理念相近的垂直科技媒体传播出去,虽然声音相对微弱,却如同在喧嚣的洪流中投下的一颗颗理性石子,在特定圈层中激起了思考和共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为什么“环宇”要对一个尚未发布产品的“奇点”如此大动干戈?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失去技术垄断地位的恐惧?
与此同时,周文斌领导的商务团队,在市场的“无人区”进行着无声的渗透。他们放弃了所有公开的、容易被打压的合作渠道,转而采用最传统、也最可靠的点对点接触方式。他们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带着厚重的技术文档和保密协议,深入那些地处偏远、对数据安全和供应链自主有着近乎偏执要求的科研院所、重点单位和特殊行业企业。
过程异常艰辛,进展缓慢。十次拜访,可能九次吃闭门羹,或者陷入漫长的、令人绝望的技术论证和资质审核流程。但周文斌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他们知道,每拿下一个这样的客户,就意味着“奇点”的根基牢固一分。这些客户或许订单量不大,但他们的需求明确,忠诚度极高,且一旦认可了你的技术和理念,就很难被外界的舆论所动摇。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火种社区”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位Id名为“熵减”的神秘开发者,在社区内发起了一个名为“极限优化挑战”的活动,号召开发者们针对“火种”架构的特定瓶颈,进行极致的代码和算法优化。活动吸引了大量顶尖开发者的参与,涌现出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优化方案,极大地提升了“火种”平台在有限硬件资源下的潜力。这种来自社区的自发性力量,仿佛在告诉外界:“奇点”的生态,拥有着从底层生长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林小一则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烛龙”的迭代优化和公司内部管理中。他深知,外界的喧嚣只是表象,真正的胜负手,在于他们能否尽快拿出无可争议的产品。他不断地给李明和“烛龙”项目组打气,同时也密切关注着“火种二号”的流片进展。
这是一场意志与时间的赛跑。“环宇”试图用资源和声量,在“奇点”的产品成熟之前,就将其彻底扼杀。而“奇点”则依靠着技术的硬核、理念的坚守和团队的韧性,在夹缝中寻找着一线生机。
较量无声,却惊心动魄。双方都在等待着,那最终打破平衡的时刻到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