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最初那段如同潮水般汹涌的悲痛与追思后,明兰的心境渐渐沉淀下来。她开始以一种更为平和、也更为坚定的心态,去面对没有祖母的未来。她意识到,对祖母最好的怀念,并非终日以泪洗面,而是将她赋予自己的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生存智慧,牢牢记住,并且身体力行地传承下去,让祖母的精神在她自己,以及她的后代身上,继续鲜活地存在。
她首先将这种传承,体现在了对自身子女的教育上。以往,她教育孩子,多侧重于规矩礼仪、读书识字,如今,她开始有意识地将祖母教导她的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融入日常的言传身教之中。
一次,她的小儿子因与兄长争夺一个精致的鲁班锁,未能得逞,便赌气将兄长的一本书扔到了地上。嬷嬷们连忙劝阻,那孩子却撅着嘴,满脸不服。明兰没有立刻斥责,而是将他带到身边,语气平和地问道:“你可知道,为何你扔了哥哥的书,哥哥会生气?”
孩子嘟囔道:“因为那是他的书。”
明兰摇摇头,循循善诱:“不仅仅因为那是他的东西。书是用来读,长学问的,你糟蹋书本,便是不尊重学问。祖母曾经说过,‘敬惜字纸’,便是这个道理。你想要哥哥的鲁班锁,可以好好与哥哥商量,或是拿你自己的玩具去换,动手抢夺或是毁坏他人物品,非君子所为,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哥哥更不愿给你,对吗?”
她看着孩子似懂非懂的眼神,继续道:“兄妹之间,如同手与足,虽有五指长短不一,却需协同用力,方能成事。你与哥哥争执,如同左手打右手,疼的是自己,也让外人看了笑话。要记住,家人之间,和睦最要紧。”
她没有讲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是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将“尊重”、“协商”、“和睦”这些祖母曾教导她的核心观念,潜移默化地灌输下去。那孩子听了,虽未完全明白,但看着母亲平静而坚定的目光,还是低下头,小声向兄长道了歉。
对于年纪稍长、已经开始读书明理的长子,明兰的教育方式则更为深入。她会在他学习史书、或是听闻一些朝堂、市井逸闻时,与他探讨背后的道理。
一日,长子读到前朝某位官员因性格耿直、屡屡得罪上官而被贬黜的记载,有些不解地问明兰:“母亲,这位官员清廉正直,为何反而没有好下场?”
明兰放下手中的针线,沉吟片刻,道:“清廉正直,是为官之本,自是好的。但祖母曾言,行事需刚柔并济,审时度势。如同树木,过于刚直,遇狂风易折;需有韧性,懂得在风雨中弯曲,方能存活,等待天晴。这位官员,其志可嘉,其行却略显鲁莽。若他能稍敛锋芒,讲究些策略,或许既能坚持原则,又能保全自身,为百姓做更多实事。你要记住,坚持正道,并非意味着要横冲直撞,智慧与韧性,同样重要。”
她还会将祖母教导她的理家之道,慢慢传授给开始接触庶务的长女。教她如何看账,如何分辨下人言语中的虚实,如何平衡各方需求,如何恩威并施地管理仆役。“治家如治国,虽规模不同,道理却相通。祖母说过,掌家者,心中需有一本明账,眼里需能识人,手中需懂得放权与收权。”她拿出自己早年学着管家时,在祖母指导下记录的笔记,一页页指给女儿看,讲解其中的关窍。
除了言传身教,明兰也开始着手整理祖母留下的一些手稿、信札以及她记忆中祖母说过的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她打算将这些零散的珠玉,编纂成册,不仅仅是为了留念,更是希望将来子孙后代,都能从中汲取到这位不凡长辈的智慧与力量。她将这个计划命名为《慈训录》,每日抽出固定时间,在“绍德斋”内静心回忆、整理、誊写。
在这个过程中,她仿佛又重新与祖母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过往的场景,随着笔尖的流淌,愈发清晰。她不仅是在记录,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内省与领悟。祖母的精神,如同不灭的星火,在她这里得到了承接,并且,她正努力地将这星火,传递给下一代,期冀它能生生不息,永远照亮盛家、顾家子孙前行的道路。这种传承,超越了血脉,是一种精神与风骨的永恒延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穿越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