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只是默默笑了笑。常茂冒的风险显而易见,但他还是义无反顾。自己身为太子舅父,难道还不能用行动表明立场?
凉国公府的马车载着甥舅二人回府,这个举动震动了满朝文武。蓝玉亲自迎接常茂的举动,分明宣告着常、蓝两派将领要联手迫使朱元璋彻查太子死因。这等紧要关头,旁人避之不及,唯有蓝玉这个大明军功最盛的将领挺身而出。
如此逼宫,日后朱元璋岂能轻饶了他!
第217章 御史出京
这日几名官员在青楼饮酒时,忍不住议论起此事。
“凉国公此举实在欠妥!这不明摆着逼迫陛下表态?此事过后,怕是要大祸临头。”
一位老成官员立即制止:“慎言!”
在这种地方议论朝政,谁知有没有锦衣卫耳目?方才说话的官员酒醒大半,赶忙向同僚致谢。
待宴散后,众人又私下聚谈。那位老成官员分析道:“你说凉国公不妥,可他曾为谁效力?太子殿下贤德有目共睹,如今死因不明,天下人皆存疑虑。凉国公身为太子舅父,于公于私都应当出面,陛下凭什么治罪?”
“别忘了太子监国时庇护过多少官员,你我都曾受其恩惠。既然郑国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我们至少该在旁助威。”
众人茅塞顿开,暗叹姜还是老的辣。蓝玉此举虽显莽撞,却合情合理,就连朱元璋也挑不出错处。朝堂之道,确实深不可测。
次日朱元璋召见左都御史赵勉。赵勉心中暗惊,料想必是棘手差事。果然,刑部尚书杨婧亦奉召前来。
朱元璋沉声道:“朕昨日接到郑国公常茂诉状,控告晋王纵容商贩私盐交易、走私军械、残害百姓。命你二人彻查此案!”
新上任的刑部尚书杨婧正值立威之时,当即抢先应道:“臣愿担此重任,定将案情查个水落石出!”
赵勉虽不敢推辞,仍谨慎地提出了条件。
“臣年迈体衰,晋王麾下有三卫兵马,总数数万之众。若我等仅此数人前往,恐生变故。”
朱元璋眉峰微挑:“你要调兵之权?”
“正是!”
赵勉肃然应答:“臣请率三千精锐疾驰晋藩,并请陛下敕令边军策应。如此方能万无一失,将晋王平安押解回京。”
朱元璋沉吟片刻。赵勉所虑确实周全,更指明要将晋王押回京城受审,正合圣意。在场三人心照不宣,查办晋王纵容商贾不过表面文章。
朱元璋最终准奏。若无兵权相佐,恐怕难以震慑晋藩。
“臣领旨!”
赵勉与杨婧领命退下。
二人赶赴军营时,见城外早有众人等候。以曹国公为首的勋贵高声相送:
“满饮此杯,为二位大人壮行!”
饮罢即去,尽显武将利落之风。
文官来得更众,京城各衙门几乎悉数到场。东宫詹事府官员眼含热泪叮嘱:
“此案非同小可,望二位大人务必谨慎,我等在此静候佳音!”
赵勉、杨婧面泛红光。得同僚如此勉励,更有何虑?他们更见识到太子余威——在场官员至少半数是因朱标旧恩前来相送。
杨婧端坐马背,正色宣言:
“古训有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去必当查个水落石出,诸位尽可宽心!”
言外之意众人皆明,所指岂是商贾之事?
“杨大人壮哉!”
“满饮!”
……
辞别众臣,二人快马加鞭直驱太原。
与此同时,锦衣卫指挥佥事吴华面色阴沉,正与心腹刘岩密坐暗室。
自闻常茂敲响登闻鼓却安然出宫,吴华便忧心忡忡。
“谁料常茂这纨绔子弟竟闹出这般动静!”
刘岩谨慎进言:“莫非有人指使?”
吴华蹙眉:“意指凉国公?断无可能。若他有意,早在太子薨逝时便该逼宫彻查。”
“卑职猜测,或是陛下授意。”
吴华初觉荒谬,细思却觉有理。常家与太子渊源甚深,若毫无反应反倒异常。只是陛下为何选在此时?莫非蒋瓛已查得实证?抑或圣意欲再兴大狱?
“唉,为何偏偏是郑国公出面?若是别人,我们直接动手杀了便是。”
吴华沉默不语,此刻脑海中仍萦绕着动手的念头,这次能保住性命已属万幸。
“大人,您说晋王那边是否已处理干净?蒋瓛不会真的查出什么吧?”
吴华沉吟片刻,摇了摇头。
“应当不会,我想晋王不至于如此愚蠢,留下这么大把柄。至于我们这边,都是我亲自经手的,相信蒋瓛绝对查不出任何线索。”
刘岩迟疑道:
“那……您认为晋王能否安然度过?若他一口咬定是意外,大家或许都能平安无事,若是……”
吴华笑了笑说道:
“我觉得不会,你多虑了。晋王麾下有三万精兵,还笼络了不少死士。我看晋王朱棡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恐怕会趁机举兵起事。”
刘岩闻言嘿嘿一笑,面露憧憬:
“若真如此便好了。一旦兵祸兴起,所有线索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便有人查到什么,我们也可说是他人伪造,故意诬陷。”
吴华得意地扬起嘴角,
第218章 绝望的吴华
“正是,只要晋王起兵 ** ,万事就好办了。哪怕只闹上十天半月,许多痕迹也会被清理干净。”
刘岩笑道:“晋王并非不通军事,手下将领众多,无论如何也能支撑一个月吧!”
吴华却不似刘岩这般乐观:“这还真难说,还有边将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们手中的兵力也不容小觑。”
“边将能成什么气候?晋王从太原起事,西北军队大多在其麾下。那些边将手下区区兵力,说不定第一时间就被晋王剿灭了。”
吴华思忖片刻,觉得确有道理,终于重现笑容。
“确实如此。只要晋王的事不牵连到我们,就能借此案掀起风浪!届时我当上锦衣卫指挥使,这指挥佥事之位就交由你来担任!”
吴华半是许诺半是激励地对刘岩说道。
然而他们的美梦没做几天,就传来晋王已被押解进京的消息。
吴华气得几乎发狂——按照赵勉两位钦差离京的时间推算,晋王根本来不及起事就被擒获!
他万万没想到晋王竟如此无能!就算换作一头猪坐在晋王的位置上,也不至于这么快落网吧?
还有在太原的那个亲信是怎么回事!明明是个经历过战事的人,还信誓旦旦地说晋王手下精兵强将如云,即便成不了大事,至少也能搅得太原天翻地覆。
可现实实在令人失望!晋王竟连半点动静都没闹出来!
“大人,即便晋王被擒,我们与他的往来书信也已销毁。若他招供,我们大可矢口否认,说是晋王恶意攀诬。”
刘岩信心十足地说道。
可次日传来的消息让吴华彻底绝望: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正带着整整二十五车书信账目赶往京城。
看到这个数目,吴华心如明镜——那个蠢钝如猪的晋王定然没有遵照嘱咐销毁往来信件。
吴华放弃了挣扎,面对如此局势,他已无力回天,只能开始盘算接下来的退路。
若参与谋害太子的事败露,恐怕难逃凌迟酷刑。曾在锦衣卫任职的他深知其中残酷,自认无法承受,不如早做了断。
回想起来,吴华也有些懊悔针对朱标。
他之所以对太子下手,无非是为了权力与地位。
朱标对锦衣卫素无好感,这早已不是秘密,一旦他登基,废除锦衣卫几乎是必然。
吴华在锦衣卫中地位仅次于指挥使蒋瓛,本是下一任指挥使的不二人选。
眼看锦衣卫前途未卜,吴华怎能甘心?何况蒋瓛因替朱元璋处理了太多隐秘之事,早有退隐之意,渐渐将事务交予吴华打理。
得到蒋瓛默许后,吴华在锦衣卫中大肆培植亲信,这才有了谋害太子的资本。
尝过大权在握的滋味,吴华对即将继位的朱标愈发忌惮。除去太子,对他而言已是必然之选。
吴华读过史书,深知汉武帝时曾有同行借巫蛊之祸构陷太子,致数万人丧命。
既有前例,他也不再畏惧。
尽管那位同行最终被夷三族,但吴华心中了然:干这一行,本就难得善终。
既然如此,不如趁活着时紧握权势,享尽荣华,也算死而无憾。
于是,吴华精心策划了一场自认天衣无缝的行动。
只要行事隐秘,他相信不会留下痕迹。即便有人起疑,以朱元璋的性子,也未必会深究——毕竟江山社稷更为重要。
起初,一切如吴华所料。尽管有人对太子之死生疑,但因他巧妙地将秦王也卷入其中,无人敢轻举妄动。
谁敢同时得罪两位最年长的皇子?
然而,吴华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竟迅速另立太孙,跳过了所有儿子,令与晋王结盟的吴华措手不及。
原本按他的盘算,晋王极有可能成为新太子,而自己作为功臣,前途一片光明。
可世事难料,晋王愚不可及,数万大军一朝被制,三日之内便成阶下囚。
更糟的是,晋王竟未销毁往来书信,这一切将吴华逼入了绝境!
“为何偏让我摊上这般蠢笨的同伙?”
吴华心中愤懑,只觉天道不公。
他清楚,为了活命,晋王什么都会招供,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绝不会替他隐瞒。
当初若不是他里应外合,晋王岂能轻易害死太子?
“若晋王死了该多好!”
吴华喃喃自语。
一旁的刘岩十分紧张,迟疑地说道:
“这……晋王被大军围着,谁也奈何不了他啊。”
“我们手下的兄弟不过几百人,怎么可能跟大军硬拼呢?”
吴华思索片刻,提出了一条自以为不错的计策:
“大军进京有一段是走水路的,我们把弟兄们散出去,等晋王的船经过时,从水下把船凿穿,让他淹死就行了!”
“正好在江口练兵的是曹国公,我们可以顺手把锅甩给勋贵,就说他们心中有鬼,才 ** 灭口。”
刘岩一想,这确实是个好主意,马屁连连不断:
“大人真是高明!”
吴华故作谦逊地收下刘岩的奉承,让他赶紧安排人手,时刻关注江口的船只动态。
第219章 行险一搏
眼看大部队已到江口,南京城近在眼前,赵勉终于松了一口气。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