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没有辜负使命,把晋王顺利带回京城了。
回想这一路上的经历,赵勉仍觉得如同做梦一般。
他昼夜兼程赶到太原,可晋王早已收到风声,直接举旗 ** 了。
当然,晋王并没有自称 ** ,而是声称朝中有奸臣挑拨天家父子感情,使他蒙受不白之冤,起兵是要进京向天子讨个公道。
晋王这一说,三卫的许多兵马也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反了。
晋王府的三卫兵马被朱棡带出大营,直扑西安。
朱棡心里盘算得很好:他离秦王最近,若能在朝廷大军赶到之前吞并秦王的三卫,兵力就能扩大到近十万。
到那时便进退自如,即便战败,也可逃往草原。
可没料到,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早已奉朱元璋密旨做了大量工作,边军将领们都被他一一通知到位。
一旦晋王有起兵迹象,立即领兵赶往太原。
因此朱棡的大军才走了十几里地,就被拦了下来。
晋王府的三卫与燕王府的有所不同,尽管晋王也是塞王,但其领兵打仗的能力明显不如朱棣。
他手下的三卫大多只是跟着傅友德等人混些战功,实际战力平平。
更何况,这些人也并非全都愿意跟着晋王 ** ,更多是一时被朱棡的话煽动,头脑一热就跟了上去。
等冷静下来,许多人已不愿再反,只是身在军中,被一路裹挟前行。
等到朝廷兵马一到,三卫内部很快就自乱阵脚。
喊喊口号可以,真要跟朝廷对着干,大多数人并不情愿。
而且晋王三卫中不少人与边军是同乡,这边乡音阵阵,高喊“只诛首恶,胁从不杀”。
那些本就不愿谋反的人自然动了心,纷纷放下武器。
说起来,这也与晋王本身的形象有关。如果他真的名声好,或许会有更多三卫兵马真心相信他是被奸臣诬陷。
但晋王自受封太原以来,虽不至无恶不作,却也干了不少坏事。
任谁听朱棡说自己被冤枉,心里都难免打个问号。
晋王掀起的**不过是一场荒唐的闹剧,短短三日便彻底平息。
这样的结局,是赵勉来太原之前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
他原本忧心忡忡,特意向朱元璋请调三千兵马,就是担心晋王**引发祸乱。
谁也没料到,晋王竟如此不堪一击。
赵勉抓获晋王后,一度担心途中会遭遇袭击,但最终发现自己多虑了。
数千骑兵护卫左右,即便有人心怀不轨,也没有胆量更没有能力下手。
而蒋瓛依旧神情凝重。对他而言,只要晋王尚未押至京城、投入刑部大牢,此事就不算真正了结。
他虽然在处理晋王谋反一事上表现出色,足以在朱元璋面前加分,
但此前的过失太大,蒋瓛仍无法预料皇帝最终会如何处置自己。
突然,船队中传来惊呼——第五艘船破开一个大洞,眼看就要沉没。
赵勉脸色骤变,恨不得抽自己一个耳光:一路上本平安无事,偏偏自己胡思乱想,现在竟真出了意外!
蒋瓛紧盯水下,喝令众人警惕。尽管夜色深沉,水中景象难辨,
他那特务首领的敏锐直觉却已断定:这绝非意外。
江中必有“水鬼”——并非鬼神,而是专于水下凿船之人。
杨婧立于船头,不断发令,向沉船处抛掷绳索、放出小船,全力救人。
待一切混乱稍定,蒋瓛将杨婧与赵勉拉入船舱密谈。
一进船舱,杨、赵二人便由衷向蒋瓛行礼,语带敬佩:
“此番全赖指挥使大人,若非您料事如神,我等恐怕都难逃罪责。”
原来登船之前,蒋瓛已与二人议定,对外声称晋王在第五艘船上,
实则将他暗中安置于第三艘船。此事仅三人知晓,晋王正是蒋瓛亲自押上第三条船的。
蒋瓛此时也松了一口气,庆幸有惊无险。看来晋王手中果然握有不少人的把柄,
否则也不会有人甘愿冒险,在此时袭击船队。
但他随即道出更严峻的推断:
“我们当中必有内应。登船安排仅提前两个时辰公布,敌人却能如此精准地凿沉我们对外宣称关押晋王的那艘船——消息传得实在太快了。”
杨婧怒容满面。此事无异于对钦差威严的公然挑衅。
若在京城门口让晋王遇害,今后谁还敢奉旨出巡、押解要犯回京?
赵勉断然道:
“此人必来自应天府,且地位不低。否则绝无能力在此地安排众多人手,掐准时机凿船。”
杨婧稍定心神,迟疑地问:
“此事……是否与曹国公有关?”
她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曹国公正在附近练兵,船队出事,他确有下手之可能。
蒋瓛摇了摇头,心想杨婧大概是被气糊涂了。
曹国公是坚定的东宫一派,陛下彻查太子身故的案子,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参与凿船?
杨婧话刚出口,自己也意识到说错了。
这件事不太可能是曹国公做的,恐怕是有人故意要让他们往这个方向想。
赵勉倒是很平静,安慰杨婧说:
“我们只要如实上报朝廷就行了,陛下自然会查清一切。”
蒋瓛也点了点头,心里却隐隐感到蹊跷,这手法实在太过熟悉。
当年小明王乘船遇难,不也是同样的套路吗?那时做这件事的,又是谁呢?
第220章 血腥的朝堂
回到京城仅三天,蒋瓛就被打入大牢,他之前的预感果然没错。
派人凿船的手法确实出自熟人之手,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手下的指挥同知吴华。
愤怒的朱元璋对他咆哮道:
“你不想做锦衣卫?你就是这样做事的?”
蒋瓛心中一片冰冷,什么叫有苦说不出,他算是体会到了。
虽然蒋瓛并未参与此事,但手下出了叛逆,他逃不过一个御下不严的罪名。
更何况此事牵涉到太子之死,蒋瓛也只好在牢里等待最终的处决。
一开始他还对吴华涉案感到不解,但在狱中待了几天后,一切都渐渐明晰起来。
锦衣卫本就是为皇帝处理隐秘事务的机构,经办大案无数,手上沾满鲜血。
这样的组织最需要获得君主的信任,然而太子对锦衣卫的态度十分明确——厌恶。
可以预见,如果太子继位,锦衣卫要么被废除,要么沦为无足轻重的衙门。
面对这种局面,蒋瓛自己打算急流勇退,离开锦衣卫,而吴华等人则希望拥立一位亲近锦衣卫的太子。
他们会做出这样的事,并不令人意外。
秦王朱樉身患疾病、性情暴戾,命不久矣,只要朱元璋眼睛不瞎,就不会选他做太子。
于是晋王朱棡便成了吴华的目标。朱棡除了三卫兵马外,几乎没有什么支持者,连亲家颖国公也站在太子一边。
如果此时锦衣卫投靠朱棡,助他扳倒太子,将来必受重用。
更何况朱棡心胸狭窄,若他登基,势必大兴牢狱,届时锦衣卫的地位可能比如今更高。
可惜吴华算到了开始,却没料到结局。他们虽然与晋王勾结,成功谋害了太子,但最终晋王并未成为太子。
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将他们一网打尽,吴华原以为朱元璋为了颜面不会深究太子之死背后的阴谋,却没想到朱元璋比他想象中更加决绝!
随后,整个锦衣卫系统遭到朱元璋的血腥清洗,凡是与吴华有牵连的人,一律下狱待审。
朱元璋又查阅从晋王那里搜出的书信,凡是与晋王有来往的文武官员、勋贵外戚,无一幸免。
锦衣卫已残,无人可用?没关系,赵勉调任吏部尚书,杨婧升为左都御史。
一个负责抓捕,一个负责调配人手,两人紧密协作,朱元璋的行动迅速展开,转眼间朝堂上下弥漫起一片肃杀之气。
何秋算是开了眼界。早年的胡惟庸案、空印案他未曾亲历,只在书中读到牵连之广。而眼下这场 ** ——或是吴华案,又或是别的名头——单是锦衣卫内部就抓捕了上千人,京中锦衣卫几乎只剩几位养老的闲职。
多名顶尖侯爵被朱元璋拿下,文官下狱者亦达数百之众,而这仅仅是个开端。
何秋不禁咋舌,头一回见识到将百官视若草芥的场面,也难怪后世朱元璋的形象如此不堪。就连那张流传甚广的朱元璋画像,面目也颇为古怪,难说其中没有文人刻意抹黑的痕迹。
何秋暗自庆幸自己尚未正式为官,眼下挂着太孙老师的虚衔,并非实职官员。
他正旁观得入神,却见有人意图抽身。
蓝玉走到何秋面前,神色疲惫地开口:
“帮我想个法子,我想辞官归隐,只担心陛下不允。”
何秋心中讶异,史书上蓝玉可未曾有此一举,何以突然萌生退意?
他连忙问道:“怎么突然打算辞官?”
蓝玉瞥他一眼,语气复杂:
“我本是太子一派,如今太子薨逝,说起来也算我护卫不力。况且太孙未必需要我的支持,不如早日闭门归家,做个富家 ** 稳度日。”
蓝玉虽未明言,何秋却听出他心灰意冷的意味——太子的仇已报,心中反倒空落。而太孙朱允炆,经何秋点拨,蓝玉试探几回后,也明白此人与其家族并非同道。
如今朝局动荡,他身为国公、勋贵中的翘楚,处境艰难,常有人前来请托。若在往日,蓝玉或会包庇周全,可太子一去,他已无底气替他人周旋。
更何况,蓝玉对这些人未必没有怨气——当初太子死得蹊跷,风声隐约传开时,众人皆缄默不语,最终还得靠自己的外甥揭破真相。
太子生前庇护他们多年,可当他死得不明不白时,有谁曾挺身而出?
护着这群人有何用?养条狗还知在主人危难时相助,他们却个个夹紧尾巴,默不作声。待旁人开了头,才跟着狺狺狂吠,却不想想此时已无需他们多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