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隐约明白蓝玉的心结,暗忖:或许也与颖国公死在他之前有关?若蓝玉是先走的那一个,自然不会有这些感慨。但颖国公等勋贵接连丧命,对蓝玉触动极深,也让他往日张扬的性子收敛许多——若再不谨慎,颖国公的结局便是前车之鉴。
想通此节,何秋对蓝玉叹道:
“唉,我觉得我大明如今还缺了样东西啊!”
蓝玉感到困惑,为何话题突然转到这里?不是正在商议对策吗?
但他还是顺着话问道:“是什么?”
“兵书啊!”
“开平王、中山王戎马一生,可惜未能留下兵书,若再拖延下去,恐怕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蓝玉眼中闪过光芒,对啊!我可以借返乡闭门着书为由!
而且何秋的话确实触动了蓝玉,他姐夫英雄一世,若没有兵书传世实在说不过去。
若能借此名义脱离朝廷纷争,实在是上策,连朱元璋也难以阻拦。
蓝玉欣喜地拍了拍何秋的肩膀,“好小子,这个人情我记下了!”
随即匆匆离开燕王府,看样子是要面见朱元璋。
第221章 全身而退的蓝玉
朱元璋收到蓝玉的奏折,沉思许久,最终长叹一声,准奏了。
朱元璋心知蓝玉此时提出闭门着书,意在退出朝堂纷争,或许还因太子逝世而心灰意冷。
蓝玉自陈年近五十,多年征战导致身体每况愈下,每逢阴雨便旧伤作痛,这些情况朱元璋早有耳闻。
而蓝玉提出要为姐夫常遇春和自己整理兵书,确实触动了朱元璋。
常遇春堪称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将,却英年早逝,子嗣又不甚成器,唯有常茂此次敲登闻鼓让朱元璋另眼相看。
但常遇春的军事才能未能传承,常茂兄弟都不通兵法,由蓝玉这个小舅子来整理兵书倒也合情合理。
朱元璋找不到阻拦的理由,况且他也看出朱允炆似乎不愿与常蓝两家亲近。
虽然朱元璋希望朱允炆多与他们往来,毕竟这两家本是太子一系最有力的支持者,又是掌握军权的武勋。
但不知何故,朱允炆表现得十分勉强,即便有所接触也流于形式。
若长此以往,为巩固皇权,朱元璋恐怕只能对常蓝两家痛下杀手。
如今蓝玉如此识趣,急流勇退,朱元璋念及故去的常遇春和原太子妃常氏,也该准奏。
只是这样一来,朱元璋不得不为朱允炆的未来担忧。若手下全是文臣,没有武勋支持,对天子绝非好事。
乱世起家的朱元璋深知,手握兵权才有底气,单靠文臣毫无用处。
如今朱允炆等于自断一臂,致使文臣独大,而锦衣卫经此次清查也已势力大减。
如此皇帝极易被官员蒙蔽,何况朱元璋正在推行改革,也希望朱允炆继承此志,这是他们父子共同的心愿。
若朱允炆不能领会,无法继承父祖志向,实在令朱元璋痛心。
朱元璋也不确定,朱允炆能否明白他的苦心。原本以为仓促所立的太孙颇具朱标风范,有仁义之气,现在看来仍需观察。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朱元璋发现朱允炆与太子朱标相差甚远。朱标多次亲历民间,深知百姓疾苦;而朱允炆生于深宫、长于宫墙之内,从未踏出皇宫一步,自然难以体会民生艰难。
朱元璋明白,要让朱允炆真正了解民间,必须让他多次出宫查访。但自从太子朱标遇害后,朱元璋实在不敢轻易放朱允炆离宫。可若不放他出去,朱允炆便永远无法体察民情——这成了一个令朱元璋倍感困扰的循环。
更让朱元璋忧心的是,朱允炆与太子的最大差异在于缺乏自信。朱标深信自己能治理朝政,引领大明向前,因此主张改革、破旧立新;而朱允炆却将心思全放在讨好朱元璋、确保顺利继位之上,对大明江山与改革变法只是空喊口号,并未真正放在心上。
这在朱元璋看来,比朱允炆能力不足更令人担忧——心思不正,又如何继承他与朱标的遗志?若朱允炆真是个庸才,朱元璋反倒容易决断:大可废黜太孙,改立其他皇子或朱标的其他儿子。届时他也能坦然面对朱标:并非为父不愿让你的子嗣继位,实是此人不堪造就。
但如今朱允炆并非全无能力,只是心术不正。朱元璋年事已高,已无多少时间与精力再培养一个朱标。自太子去世后,朱元璋自觉精力大不如前,原本总揽朝政、决断官员升迁罢免之事,如今不得不分权于臣子。他敏锐地察觉到官员态度的细微变化,却因国事繁忙而无暇深究。
地方改革尚有朝臣协助,而军队改革却无人敢接手。朱元璋深知,若不趁自己在世时完成这些改革,以朱允炆的威望与人脉,最终必将无疾而终。因此,教导太孙成为重中之重——唯有将皇孙教导成才,才可能继承他的遗志。否则人亡政息,一切努力皆成空谈。
朱元璋又拿起一份奏报,其中记述了朱允炆随禁军将领习武的表现。尽管奏报用语委婉,朱元璋仍看出这位太孙对武事极为厌恶——并非体力不济,而是心不甘情不愿,连听讲兵书与战例时都无精打采。这份经修饰的奏报背后,显然藏着朱允炆对武事的真实态度。最让朱元璋痛心的是,朱允炆完全未能领会他让其学习兵法、操练武事的深意。
若将此事视为一项可以随意敷衍的任务来处理。
如果朱允炆持续如此行事,很可能会与朝中的武将勋贵们逐渐疏远,边境将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恐怕大宋那种文官尊贵、武将卑微的风气又将在明朝重现。
朱元璋辛劳一生,晚年坚持推行改革,为此甚至牺牲了两个儿子,绝不是希望看到大明变得和大宋一样。
就算无法完全回到出将入相的时代,至少也要做到文武并重。
唯有如此,才能重现汉唐盛世的气象,建立起一个即使朝代终结,仍被百姓深深怀念的王朝。
第222章 朱元璋的担忧(上)
不说朱元璋心中的感慨,单是蓝玉计划离开京城,回到凤阳府编纂书籍一事,就在京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这可是刚刚立下灭亡北元大功的蓝玉啊,怎么突然就要回乡修书了?
许多文官在私下里暗自庆贺,蓝玉是武将勋贵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又是太子的亲家,此前一直压制得文官们难以喘息。
如今他要离开京城,对文官而言实在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一些精明的人还从中看出了端倪:蓝玉上书请求回乡修书,朱元璋批准,整个过程里居然没有太孙朱允炆的身影?
无论如何,蓝玉是太子的舅舅,朱允炆的嫡母常氏也是蓝玉的外甥女,按理说朱允炆也该称蓝玉一声舅父。
然而此次蓝玉辞官离京,朱允炆竟然毫无表示,连表面上的挽留姿态都没有,这是否意味着太孙对蓝玉并无好感?
更进一步想,是不是太孙对武将勋贵整体缺乏认同?
再联想到太孙身边没有一位武将勋贵子弟,这些文官们如同打了 ** ,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不少人已经开始期盼朱元璋早日离世,只要太孙登基,文官的春天便会到来!
毕竟在整个洪武年间,虽然被处置的武将勋贵不少,但文官被惩处的更多!
而且武将勋贵一直凌驾于文官之上,这些从战场拼杀出来的粗人,从来不会对文官表示多少尊重。
只有当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在他们面前还有些颜面,那也是因为他们在建立大明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如今朝中的文官,多数只是通过科举读书才得以任职,这些人往往自视甚高,对武将勋贵一百个看不上。
他们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多年才成为朝廷大员,上有朱元璋严格监督,旁有这些整天喧哗的武将勋贵看笑话。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有些武将勋贵甚至不识几个大字,仅凭早年追随朱元璋的功劳,官职竟在他们之上,这让熟读圣贤书的文官们如何能甘心?
蓝玉如今离京,老一辈的国公中还在京城的只剩下信国公汤和,而汤和向来不太过问政事,这也是众人皆知的。
这意味着武将勋贵们变成了一盘散沙,文官可以随意拿捏他们。
一些情绪激动的官员已经开始私下撰写弹劾奏章,决心要给这些武将勋贵一点颜色看看。
蓝玉对自己离京后武将勋贵们的处境心知肚明,但他确实无力庇护所有人。
许多武勋将领自身也不干净,连蓝玉都看不过眼。不过蓝玉至少能挺直腰杆说,自己从未克扣过士兵粮饷。
文臣们同样不清白,但他们的吃相比武将文雅得多,何况笔杆子握在手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连蓝玉也拿这些文官没办法,最多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如今的蓝玉渐渐明白,为何徐达对文官总是客客气气,信国公汤和这般资历深厚的老将,也从不参与朝政议论。
他们早就看清了:天下太平之后,武人终究争不过文人,何必白费唇舌。
但只要在位皇帝不糊涂,就不会真正放弃武勋集团——毕竟能与王朝共患难的还是这些老兄弟,而非那些文臣。
真到了江山倾覆之时,文臣大可改换门庭投奔新主,而他们这些武勋却无路可退。
朱元璋近来愈发感到疲惫。年事已高,儿子们又上演兄弟阋墙的惨剧,最疼爱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些都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如今他宁可多花时间与汤和闲谈对弈,将日常政务大都交给朱允炆处置。
朱元璋希望借此让皇太孙尽快成长——留给他们的时间都不多了。
现在让朱允炆接触朝政,若有疏失还能及时补救。若等自己撒手人寰才让这孩子仓促继位,后果不堪设想。
这日朱元璋正与汤和对弈,朱允炆侍立一旁。
看着棋盘上被屠龙的局面,朱元璋笑着推枰认输。也唯有汤和这样的老友敢赢他,更遑论赢得如此干脆。
“鼎臣棋艺精进不少啊。”
汤和拱手笑道:“非是臣棋艺见长,实乃陛下心系国事耳。”
朱元璋闻言感慨。能这般说话的老友日渐凋零,有的病故,有的被他处死。就连汤和此刻的从容,几分真心几分作态,他也懒得揣度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