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爬上灶台时,炉膛里只剩一层灰白余烬。沈知意蹲下身,指尖触到锅底,尚存一丝温热。她没说话,舀起半瓢井水倒入铁锅,水珠溅在焦痕上,发出细微的“滋”声。
她将新柴架进炉口,火苗从缝隙间钻出,舔着锅底。晾好的茶叶分作三份,第一份入锅,手掌贴着滚烫的铁面推压翻动。火太旺,叶边微卷发黑,她立即将其倒出,摊在竹匾上。第二份减了火势,但炒至中途,手腕一软,节奏乱了,茶香浮而不沉。
她停下,用布巾擦去额角汗珠。阿斑蹲在门槛上,尾巴尖轻轻一勾一勾。她看了它一眼,重新振作精神,点燃第三炉小火。
这一次,她放慢动作,呼吸与掌力同步。茶叶在锅中沙沙作响,由脆转柔,清香渐浓。起锅后摊开,她在其中几片叶面上,看见了异样——细如金丝的纹路蜿蜒其上,形似半只手掌按过,又像一片枯叶蜷曲的脉络。不是炭火烙印,也不是虫蚀痕迹,而是自叶片内部透出,仿佛生来如此。
她捏起一片,对着晨光细看。纹路不动,却似有温度。
门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阿斑耳朵一动,跃下门槛,迎出去两步,蹲坐在地。
沈知意将茶叶收进陶罐,起身理了理衣袖。门影一暗,裴砚站在“桂语斋”的木匾之下,靛青长衫被晨风拂起一角。
“听陈婶说,今日开张。”他声音平缓,目光落在她手中的陶罐上,“可容我讨一杯?”
她点头,请他入内。小堂仅容两人并坐,中间摆一方矮几。她焚了一支素香,换上清水,烧至初沸。取瓷杯一只,投入三克茶叶。热水冲下,叶片舒展,那纹路在水中缓缓浮现,宛如一只欲握未握的手,在汤色里轻轻张开。
裴砚注视杯中,眉梢微动。
“这纹……倒像是谁留下的记号。”
她正欲答话,却顿住。说从何而来?说昨夜手稿示警添炭?说不知谁在纸上与她共写?她终究只是低头,轻道:“或许是茶树老了,叶子也有了年纪。”
他没再问,端起杯子轻啜一口。茶汤温润,入口微甘,喉底回香绵长。他闭眼片刻,再睁眼时,神色比来时松了些。
“好茶。”他说,“不抢不躁,像山雾落进碗里。”
她垂眼,见他左手搁在膝上,指节泛白,腕骨微凸。想起陈婶曾提,他胃寒多年,晨起常服姜汤。
“加片姜?”她问。
他一顿,抬眼看她。
“不必费心,”他摇头,唇角微扬,“老毛病了,喝惯了凉的。”
她说不出再劝的话。他向来如此,言语极少越界,连病痛也藏得安静。
茶尽,他起身告辞。临出门前,忽又驻足:“夜里写字,若觉冷,可关窗。”
她怔了一下。
“你窗台上那本子……昨夜风铃响时,我恰路过。”他语气平淡,如同陈述天气,“见灯还亮着。”
她没应。原来他看见了。看见她依言添炭,看见她守着空院与一本会自己写字的稿子。
他没追问,只道:“火炉莫烧太晚。”
人已走远。她收拾杯盏,手指抚过杯底残留的茶渍。忽然,心头一震。
昨夜无雨,她却添了炭;今晨火稳,茶生异纹。而他,偏偏今日登门,偏偏提及胃寒,偏偏在她刚察觉茶叶异常时,说出那句“像谁留下的记号”。
她转身走入东厢房,打开木箱,取出那本手稿。纸页平整,昨夜浮现的提示已悄然隐去,仿佛从未存在。她磨墨提笔,写下三字:**茶为何?**
笔尖落纸的瞬间,砚台底部传来温意,如同有人在暗处,轻轻覆上一手。
阿斑跳上案侧,鼻子凑近纸面嗅了嗅,随即趴下,把脑袋埋进前爪。
她盯着那三个字,等待墨迹变化,等下一个字浮现。可纸面静默,毫无动静。
她合上本子,抱起陶罐走向后院。桂花树下,石桌尚留昨夜书写时的余温。她将茶叶倒入粗陶瓮中,封存。抬头时,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
她站了一会儿,转身回屋取来炒茶的铁锅,仔细刷洗。水冲过锅底,一道浅淡焦痕仍在。她用布反复擦拭,直到表面光滑如初。
傍晚,她坐在门槛上择菜,阿斑卧在脚边打盹。远处传来归鸟扑翅声,巷口石板路上映着斜阳。
她忽然想起,裴砚走时,并未带走那句话的余音。
那只手的纹路,究竟是谁想留下什么?
院外脚步声再次响起。她抬头,以为是他折返,却见是陈婶挎着篮子走来,笑着递上一把野菊。
“新开张,总得有点颜色。”陈婶把花插进陶瓶,摆上矮几,“你这地方,清是清了,就是太素。”
她没推辞,只道谢。
陈婶走后,她将野菊摆在柜上,正对门扉。风吹进来,花瓣微微颤动。
她回到桂花树下,铺开纸笔,重新写下:**茶为何?**
依旧无字浮现。
但她不再焦躁。她知道,有些答案不在纸上,而在火候、在水温、在某个人捧起茶杯时,那一瞬的停顿。
她收笔,吹熄灯盏,起身回屋。
灶台边,那块昨夜放入的松炭残骸静静躺在灰堆里,中心一点漆黑,像一颗未曾燃尽的心。
她关门落锁,听见阿斑在屋里轻轻“喵”了一声。
月光漫过墙头,照在“桂语斋”三字木匾上,漆色温润,如被摩挲多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