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水波粼粼,载着张氏工坊希望的货船,在漕帮暗中照应下,一路南下倒也顺利。然而,当船只抵达苏州闾门码头,真正的考验便开始了。
货船刚靠岸,还未等卸货,一队税吏模样的人便大摇大摆地登船,为首的是个眯缝眼、嘴角下垂的班头。
“京城来的?张氏工坊的货?”班头斜睨着船老大,手指敲着货箱,“按规矩,抽检!”
船老大赔着笑脸递上早已备好的路引和货单:“军爷,咱们手续齐全,都是正经货物,主要是调味酱料……”
“酱料?”班头打断他,声音拔高,“谁知道你这坛坛罐罐里装的什么?近来漕上不太平,夹带私盐、违禁药材的多了去了!来人,开箱查验!仔细点!”
这分明是故意刁难。税吏们如狼似虎地涌上来,不是轻拿轻放,而是用铁尺粗暴地撬开箱盖,随意翻捡,甚至故意将几罐酱油摔在地上,褐色的酱汁顿时流淌开来,香气四溢,却显得格外刺眼。
“头儿,这酱……味道有点怪啊?”一个税吏捏着鼻子,故作夸张地喊道。
班头凑过去闻了闻,冷笑道:“色泽气味异于常物!按苏州府新规,来路不明、性状可疑之物,需暂扣待查!船和货,都扣下了!”
船老大和随行的张氏工坊伙计又急又怒,却不敢与官差冲突。他们心里明白,这必然是潘鑫隆酱园搞的鬼,利用地方官府的势力,给张氏工坊一个下马威。若货物被扣,不仅延误商机,时间一长,品质受损,更是名誉上的重大打击。
消息通过快马加鞭,迅速传回京城张氏工坊。李薇闻讯,并未惊慌失措。她早已料到南下之路不会平坦,地方保护主义这一关是绕不开的。
她立刻采取行动:
第一, 她亲笔修书一封,连同御赐“清白传香”匾额的拓印副本、以及工坊的合法经商文书,由得力手下快马送往苏州,直接投递至苏州知府衙门。信中不卑不亢,陈明工坊背景、产品清白,并指出码头税吏无端扣押御赐嘉奖之物,有藐视天恩之嫌,恳请知府大人明察。
第二, 她并未完全依赖官府渠道。同时,她通过同仁堂的关系,联系上苏州一位颇有名望的退休太医(曾与同仁堂有旧)。这位老太医对京城太医署查验张氏酱油一事有所耳闻,对李薇的技艺和遭遇抱有同情。李薇请他以私人身份,向苏州知府及其家眷“推荐”一下这来自京城的、连宫中贵人都赞赏的调味佳品。
第三, 她指示被困在苏州的伙计,不要与税吏硬顶,而是设法接触苏州本地的文人圈子。恰好苏州几位喜好美食的文人曾在天香阁体验过,对“龙凤天香”酱油赞誉有加。伙计们便借此机会,将船上未被损坏的少量样品,赠予这些文人品尝,借他们之口,在苏州士林圈中先行营造口碑。
三管齐下,压力悄然转向苏州知府。一方面,御赐名头让他不敢怠慢;另一方面,地方耆老和文人清议也让他有所顾忌。若继续纵容手下刁难,恐怕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数日后,苏州知府下令:张氏工坊货物经查无误,予以放行。那个带头刁难的班头,被寻了个由头申斥了一番。
货,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卸下了。但这第一场交锋让李薇深知,江南商战的玩法,与京城截然不同。这里更注重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网和地方规则的运用。仅仅依靠产品优势和京城背景,还远远不够。
她站在工坊地图前,目光锐利地钉在苏州的位置上。“潘鑫隆……这第一回合,算你抢先手。但接下来,该我出招了。” 她开始构思如何利用这批好不容易登陆的货物,在苏州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并寻找能够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真正盟友。江南的水,果然很深,但李薇已经做好了蹚浑水的准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