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的蓄水池是种植计划的关键。这里地势高,能把山泉水引到周边的稻田,可修建蓄水池需要大量人力,还得会砌石墙——岛上没人干过这么大的工程。
林策想到了华夏的“互助组”模式。他把东坡附近三个村落的岛民分成十个互助组,每组二十人,选一个有威望的人当组长。“大家一起干活,谁家有事,组里人帮着干;蓄水池修好了,先浇组里人的地。”林策还规定,参与修蓄水池的人,每天管两顿饭,晚上还能领半斤红薯干当补贴。
开工第一天,林策带着护卫队先示范:用锄头挖基坑,用石头砌墙,再用糯米浆混合石灰勾缝——这是他从未来“古代建筑修复”知识里学来的方法,能让石墙更坚固。岛民们跟着学,起初动作生疏,可越干越熟练。张老汉所在的组负责砌墙,他虽然年纪大了,却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这蓄水池是咱的救命池,可不能马虎!”
半个月后,第一个蓄水池建成了。当山泉水顺着竹管流进蓄水池,再通过水渠流进稻田时,岛民们欢呼雀跃,有的甚至跳进水里,感受着清凉的泉水。林策站在蓄水池边,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心里松了口气——这是他穿越过来后,第一次真正靠自己的能力,为岛民们做实事。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西沟的村落缺水,修蓄水池需要绕远路,岛民们积极性不高。林策亲自去西沟,跟大家商量:“咱们可以修一条暗渠,把东坡的水引过来。虽然工程量大,但修好后,西沟的3万亩旱田都能改成稻田,大家以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为了调动积极性,林策还承诺:暗渠修成后,西沟的村民可以优先使用水渠里的水,还能多分500斤新稻种。岛民们听了,纷纷表示愿意干。就这样,全岛掀起了修水利、开荒地的热潮,到夏末时,2万亩稻田、3万亩旱田全部种上了庄稼,蓄水池也修了12个,基本覆盖了全岛的耕地。
这天晚上,林策在指挥部里制定“五年规划”。他在纸上写下:第一年,解决吃饭问题,粮食自给自足;第二年,推广经济作物,种棉花、甘蔗,发展纺织、制糖业;第三年,建小型钢铁厂,制造农具和简单机械;第四年,修公路、建港口,改善交通;第五年,建立完善的教育、医疗体系,让岛民们有学上、有医看。
写完后,林策把“五年规划”贴在指挥部的墙上。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五年规划”四个字上,他想起3045年华夏的“五年计划”,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沧溟岛跟上华夏的脚步,在这个时代,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秋风送爽时,沧溟岛的稻田迎来了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远远望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岛民们拿着镰刀,在田里收割,脸上满是笑容——这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好收成。
“少岛主,您快来看!这一亩地能收八百斤!”张老汉捧着刚脱粒的稻谷,跑到林策面前,手都在发抖。林策接过稻谷,放在手里掂量,心里满是欣慰。他让人把稻谷分到每个村落,让大家先尝个鲜。晚上,每个村落都飘着米饭的香味,孩子们捧着饭碗,吃得狼吞虎咽,有的还把碗底舔得干干净净。
“以前过年都吃不上这么白的米饭,现在天天都能吃!”王阿婆端着一碗米饭,走到林策面前,眼里满是感激,“少岛主,您就是咱沧溟岛的救星啊!”
林策却没骄傲。他知道,今年的丰收只是开始,要想长久解决吃饭问题,还得建粮库、存粮食,防备灾年。他选在岛中心的高地上,开始建粮库——粮库用砖石砌墙,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还在粮库周围挖了排水沟,防止雨水浸泡粮食。
建粮库时,岛民们主动帮忙。有的搬砖,有的砌墙,有的去山里砍木头做粮囤。林策则从华夏买来防潮、防虫的药材,混在粮食里储存。“粮库是咱的‘救命库’,一定要建得结实、防潮。”林策对负责建粮库的木匠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