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夏天,沧溟岛的第一座纺织厂在北港工业区建成。厂房是红砖结构,里面摆放着20台从华夏引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机器运转时发出规律的轰鸣声,纺织女工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在机器间熟练地操作着——她们大多是村里的妇女,经过三个月培训,已经能独立完成纺纱、织布的流程。
“这批棉花是上个月从东坡收的,纤维长、韧性好,织出来的布肯定结实。”纺织厂厂长是从华夏来的老纺织工张秀兰,她拿着一把棉花,跟林策介绍,“现在我们每天能纺500斤纱,织300匹布,除了给岛民做衣服,还能卖给华夏,换我们需要的机床零件。”
林策走到织布机旁,看着雪白的棉纱慢慢变成浅灰色的粗布,心里很是感慨。以前沧溟岛的布全靠从华夏或脚盆鸡商人那买,又贵又不耐用,现在自己能织布,不仅能解决岛民的穿衣问题,还能成为新的贸易商品。他拿起一匹布,摸了摸质地,对张秀兰说:“以后咱们可以试试染颜色,比如染成蓝色、黑色,再做些简单的花纹,这样布的卖价能更高。”
张秀兰立刻点头:“我已经让人准备染料了,用岛上的靛蓝草做染料,天然又环保,染出来的布还不容易褪色。”
很快,第一批染色布就织了出来。浅蓝、墨黑的布摆在商业部的展销厅里,吸引了不少岛民和商贩。王大妈买了两匹浅蓝布,准备给家里人做新衣服,她摸着布说:“这布比以前买的软和,颜色也好看,还便宜,以后再也不用省着做衣服了!”华夏的商贩李老板也订了500匹布,笑着说:“这布在华夏南方很受欢迎,我运回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纺织业的起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东坡的棉花种植面积从5000亩扩大到1万亩,需要更多的农民去采摘;染料厂也在西坡建成,用靛蓝草、红花等天然植物制作染料,解决了染色原料问题;甚至连村里的裁缝也多了起来,开始帮人做衣服,形成了一条小小的“纺织产业链”。
商业部趁势拓展贸易,除了棉花、布匹、渔获、铜矿,还把岛上的鱼罐头、蔗糖(年初建的糖厂已投产)也纳入贸易清单。赵成带着贸易团队,跟着华夏的货运船去了广州,跟当地的商家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沧溟岛每月供应200匹布、300吨鱼罐头、100吨蔗糖,华夏则供应机床、化肥和药品。
从广州回来后,赵成兴奋地跟林策汇报:“现在华夏的商家都知道咱们沧溟岛的货好,有的还主动来问能不能多供点鱼罐头,说冬天的时候好卖。”林策听了,让商业部再增加两条鱼罐头生产线,同时跟周边的小岛联系,看看能不能把货卖到那里去——他想让沧溟岛的商品,慢慢在南海周边打开名气。
这天,林策站在纺织厂的屋顶,看着远处的码头——货运船正在装货,有布匹、鱼罐头,还有一包包蔗糖,准备运往华夏。机器的轰鸣声、码头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发展之歌。他知道,纺织业只是开始,以后还要建更多的工厂,拓展更多的贸易渠道,让沧溟岛的经济越来越繁荣,让岛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