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天,林策召集所有部门的部长,在指挥部召开“五年规划中期复盘会”。会议桌上摆着厚厚的报表,有农业部的粮食产量表、商业部的贸易收支表、教育部的入学率统计表,还有财政部刚做出来的“年度财政预算”——这是沧溟岛第一次正式做财政规划,把各项收入、支出都列得清清楚楚。
“先看收入:去年铜矿出口赚了5万龙币,渔获和布匹贸易赚了3万龙币,岛内税收(主要是商铺税、矿场税)收了2万龙币,总共10万龙币。”财政负责人是从华夏来的会计老陈,他指着报表上的数字,“支出方面:教育、医疗花了3万龙币,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建工厂)花了4万龙币,农业补贴花了1万龙币,还剩2万龙币作为储备金。”
林策点点头,又看向各部门的汇报:农业部超额完成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今年粮食产量达7万吨,除了岛民食用和留种,还能出口1万吨;教育部实现了“90%儿童入学”,夜校扫盲人数突破3000人;卫生部建成了1所中心医院、12个村卫生所,防疫工作成效显着;商业部的贸易伙伴从华夏扩展到周边3个小岛,贸易额比去年翻了一倍。
“总的来说,前两年的目标基本完成,甚至有些超出预期,但还有不少问题。”林策总结道,“比如工业还太薄弱,只有纺织厂、糖厂、小矿场,没有自己的机械厂;财政收入太依赖出口,岛内消费还没带动起来;司法体系虽然建起来了,但法律细则还不够完善。”
他话音刚落,工程部的周工就站起来:“少岛主,我们已经跟华夏商量好了,明年他们会派工程师来帮我们建一座小型机械厂,能生产简单的农具和机床零件,这样以后就不用全靠进口了。”商业部的赵成也补充:“我们计划在每个村建一个‘便民商店’,卖日用品,带动岛内消费,还能增加税收。”
林策听了很满意,当场调整了后三年的目标:1953年建成机械厂、扩大纺织厂规模;1954年实现“村村有便民商店”,让岛内消费占财政收入的30%;1955年完善法律体系,培养100名本地技术人才,让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咱们的五年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是要一步步实现的。”林策看着大家,语气坚定,“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沧溟岛就强一分,岛民的日子就好一分。以后每个季度,咱们都要复盘进度,有问题及时解决,争取到1955年,让沧溟岛成为南海周边最像样的岛屿!”
散会后,各部门的部长都带着明确的目标离开,准备制定下一季度的工作计划。林策留在指挥部,看着墙上的“五年规划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已完成的目标,用蓝笔标注了接下来的重点。窗外的夕阳照进来,把规划图染成了暖红色,他想起刚穿越过来时,沧溟岛还是个靠海盗遗产度日、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小岛,而现在,它已经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有了完善的制度框架,有了为好日子奋斗的岛民。
林策拿起笔,在规划图的旁边写下“稳步前行,未来可期”六个字。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会有挑战,可能会遇到贸易摩擦,可能会有自然灾害,可能会有技术难题,但只要整个岛屿拧成一股绳,跟着规划一步步走,沧溟岛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蓝星的南海之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