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开春,沧溟岛北港工业区的空地上,多了一片忙碌的工地——小型机械厂的建设正式启动。华夏派来的工程师团队带着图纸和设备,与岛内的建筑工人一起,每天天不亮就开工,红砖一块块垒起厂房的骨架,机床的包装箱在空地上堆成小山。
工程部的周工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手里的图纸被风吹得卷了边,他仍凑在工人身边,指着地基的位置反复叮嘱:“这里要多打两根桩,以后放重型机床,承重必须够。”林策也常来视察,看着厂房的墙体一天天升高,心里的期待越来越强烈——这座机械厂,是沧溟岛摆脱“技术依赖”的关键。
三个多月后,机械厂终于建成。厂房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加工车间,摆放着车床、铣床、钻床等设备;后半部分是组装车间,专门用来装配农具和机床零件。投产当天,华夏工程师李师傅带着五个本地学徒,站在第一台车床前,手把手教他们操作:“先把钢材固定好,再调整转速,车刀要慢慢靠近,不能急。”
学徒里有个叫陈铁的年轻人,以前是铁匠铺的学徒,对铁器有种天生的熟悉感。他盯着车床的运转,记下李师傅说的每一个步骤,轮到自己操作时,虽然手有点抖,但很快就掌握了窍门,第一次就车出了一个光滑的铁轴。陈铁举着铁轴,兴奋地跟林策说:“少岛主,以后咱们修农具、造零件,再也不用等华夏的货了,自己就能做!”
机械厂投产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改良农具。以前岛民种地用的锄头、犁耙,要么是铁匠手工打造的,又重又不耐用;要么是从华夏买的,坏了不好修。机械厂根据岛民的需求,设计出了轻便的铁犁和带锯齿的镰刀,还在犁头上加了耐磨的钢片。第一批改良农具送到东坡村时,村民们围着农具看了又看,老农用新犁试了试,只用以前一半的力气,犁头就深深扎进了土里,他忍不住感叹:“这才是好东西!”
除了农具,机械厂还开始尝试生产机床零件。以前沧溟岛的纺织厂、糖厂,机器零件坏了只能从华夏采购,不仅要花不少钱,还要等一两个月。现在机械厂能生产大部分常用零件,纺织厂的纺纱机坏了一个齿轮,当天就能拿到新零件,一点不耽误生产。张秀兰专门来机械厂道谢:“以后我们纺织厂的机器,再也不怕‘掉链子’了。”
林策看着机械厂慢慢走上正轨,知道这只是技术突围的第一步。目前沧溟岛初创,所有工厂都是围绕着衣食住行方面的轻工业。等第一个五年规划完成以后,再重新规划工业结构,着重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他跟周工商量,以后要在机械厂旁边建一个“技术学校”,从岛民里挑选有潜力的年轻人,系统学习机械知识,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周工立刻点头:“我已经在准备教材了,以后不仅要教他们操作机器,还要教他们画图、设计,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技术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