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春风,比往年更早吹绿沧溟岛的平原。正月十六的政务大厅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的动作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循着“稳扎稳打”的节奏,将第二个五年规划的蓝图,一点点铺展在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一年,“人才”与“电力”像两条并行的溪流,时而交汇,时而分流,共同滋养着岛屿的新生长。
三月的北港码头,还带着海雾的湿润。商务部的“人才招募团”刚从华夏广州返回,船舷边站着三十多个背着行囊的陌生人——他们中有握着图纸的工程师,有揣着农具手册的技术员,还有拎着医学箱的医生。35岁的李卫国站在人群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机床设计图,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一丝忐忑。他在广州机械制造厂干了十年,却始终没机会独立负责项目,听说沧溟岛缺机床设计师,还承诺给砖瓦房和高薪资,才下定决心带着妻子和孩子过来。
林策亲自到码头迎接,握着李卫国的手时,特意指了指远处正在平整土地的工地:“李工,那边就是机械厂的新车间,以后你的图纸,就能在那里变成真正的机床。”李卫国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十几名工人正用锄头、铁锹清理碎石,虽然工具简陋,却透着一股干劲。他忽然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在这里,他的技术能真正派上用场。
和李卫国一起到来的,还有28岁的电力工程师张建军。张建军毕业于华夏电力学院,擅长小型发电设备的设计与维护,这次来沧溟岛,主要是为了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刚下船,他就拉着工程部的周工去了北部沿海:“周工,咱们先测风速,选个合适的风电站地址,越早开工,岛上的电力问题就能越早解决。”两人踩着没到脚踝的野草,在北港村附近的海边立起了简易风速仪,张建军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每一组数据:“这里年均风速6.2米\/秒,风向稳定,特别适合建风电站,下个月就能出初步设计方案。”
人才的到来,没有立刻投入高强度工作,而是先“扎下根”。四月初,沧溟镇特意腾出了两排新盖的砖瓦房,作为外来人才的宿舍。每间房子都刷了白墙,摆了木床、书桌和衣柜,李卫国的妻子王秀兰看到宿舍时,惊喜地拉着丈夫的胳膊:“比咱们在广州的出租屋宽敞多了,还能自己做饭!”更让他们暖心的是,镇里还安排王秀兰去了沧溟镇学堂当炊事员,孩子也顺利进了学堂读书——解决了后顾之忧,这些外来人才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与此同时,本土教育的“育苗”工作也在缓缓推进。九月的沧溟岛技术学校,迎来了200名新生,其中“电力班”的30名学生,成了张建军的“第一批徒弟”。18岁的陈明是电力班的学生,以前跟着父亲在海上捕鱼,听说学电力能让家里用上电灯,毫不犹豫报了名。第一堂课上,张建军没有讲复杂的公式,而是拿着一个简易的风车模型走进教室:“咱们岛上的风,就是最好的能源,学好电力技术,以后家家户户都能亮堂堂的。”他一边演示风车转动带动小灯珠发光,一边给学生们讲风力发电的原理,陈明听得眼睛发亮,在笔记本上画满了风车的草图。
十月的北港村海边,风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张建军带着5名华夏技术员,还有10名电力班的学生,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他们先用木桩标出塔架的位置,再用锄头、铁锹开挖地基,学生们跟着技术员学习测量角度、计算深度,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喊累。陈明跟着张建军安装风速仪,张建军手把手教他调整仪器高度:“风速仪要装在12米高的杆子上,这样测出来的数据才准确,以后判断能不能发电,全靠它。”陈明认真记着步骤,中午休息时,还拿着笔记本向张建军请教不懂的问题,张建军笑着说:“你这孩子肯学,以后肯定能成为优秀的电力技术员。”
这一年的冬天,比往年更热闹。十二月的沧溟镇集市上,外来人才和本地岛民挤在一起买年货。李卫国带着妻子和孩子,买了一匹红布,准备做新衣服,还买了几挂鞭炮,他笑着说:“在沧溟岛的第一个年,要热热闹闹的。”张建军则和电力班的学生们一起,在工地旁的临时棚屋里煮饺子,大家聊着风电站的建设进度,盼着明年能早日看到风机转动。
1956年的最后一天,林策站在政务大厅的窗前,看着远处的机械厂车间、风电站工地,还有学堂里亮着的灯光,心里满是踏实。这一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变化,却处处透着“稳”——人才慢慢扎下根,电力项目逐步推进,教育也在默默培育着未来的力量。他知道,第二个五年规划的路还很长,1956年只是一个开始,但只要沿着这个节奏走下去,沧溟岛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