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冬天,沧溟岛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像一棵积蓄力量的大树,在看似平静的日子里,默默进行着技术沉淀与基建铺垫。人才的“传帮带”和电力项目的前期准备,成了这个冬天最温暖的旋律,交织出沧溟岛未来发展的底色。
十一月的机械厂车间,虽然还没完全建成,但已经成了李卫国和工人们的“临时实验室”。李卫国带来的机床设计图,需要根据沧溟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岛上缺大型钢材,只能用小型钢材拼接;工人们对精密机床的操作不熟悉,设计时要尽量简化操作步骤。每天早上,李卫国都会拿着图纸,和厂里的10名本地工人一起讨论:“这里的齿轮可以改小一点,这样既节省钢材,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工人们围在图纸旁,认真听着,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李工,要是齿轮太小,会不会不耐用啊?”李卫国耐心解释:“我会选用更耐磨的钢材,保证使用寿命,你们放心。”
为了让工人们尽快掌握技术,李卫国还在车间里办起了“临时培训班”。每天下午,他都会教工人们认识机床的零件,讲解操作方法,还亲自示范如何加工简单的农具零件。40岁的王大牛是厂里的老工人,以前只会手工打铁,对机床一窍不通,刚开始学习时,连开关都不敢碰。李卫国没有着急,而是手把手教他调整机床转速,握着他的手慢慢移动车刀,王大牛渐渐有了信心,半个月后,终于能独立加工出一个合格的铁轴。他拿着铁轴,激动地对李卫国说:“李工,我终于学会了!以后咱们厂里的零件,我也能加工了!”
与此同时,风电站的技术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张建军和华夏的电力专家团队,在十二月完成了风电站的详细设计方案——风机塔架用10毫米厚的钢板制作,高度15米,能抗12级台风;叶片采用轻质材料,既耐用又能更好地利用风力;发电设备则从华夏采购,确保质量可靠。为了让本地工人和学生尽快熟悉设备,张建军还特意从华夏带来了一套小型风力发电模型,每天在工地旁的临时棚屋里,给大家演示发电原理:“风机转动时,会带动发电机发电,再通过电缆把电输送到家家户户,以后咱们岛上的电灯、收音机,都靠它供电。”
基建方面,虽然还没正式开工,但前期的勘察和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十一月初,工程部的周工带着团队,对沧溟镇到南港镇的公路路线进行了勘察。他们沿着规划的路线,用木桩标出每一段的位置,测量路面宽度和坡度,还特意避开了容易积水的区域。周工拿着勘察报告,对林策说:“这条公路长20公里,宽6米,路基需要铺三层碎石,上面浇15厘米厚的水泥,这样才能抗住台风和雨水侵蚀,明年春天就能正式开工。”
十二月的卫生所里,从华夏来的医生刘梅,正在给本地的赤脚医生培训妇幼保健知识。刘梅是华夏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这次来沧溟岛,主要是为了降低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她拿着人体模型,给10名赤脚医生讲解接生的基本步骤:“产妇分娩时,要注意观察胎心,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送中心医院。”赤脚医生们认真记着笔记,时不时提出问题:“刘医生,要是产妇出血怎么办啊?”刘梅耐心解答:“咱们卫生所要备足止血药,一旦出现出血情况,先用药止血,再尽快送医。”
1956年的除夕,沧溟岛处处透着温馨。李卫国一家在新家里煮着饺子,窗外传来孩子们放鞭炮的笑声;张建军和电力班的学生们一起,在工地旁的棚屋里吃着年夜饭,聊着明年风电站的建设计划;刘梅则留在卫生所,陪着一位即将分娩的产妇,确保她能平安生产。
大年初一的早上,林策走在沧溟镇的街道上,看到外来人才和本地岛民互相拜年,孩子们穿着新衣服追跑打闹,心里满是感慨。1956年,没有轰轰烈烈的大项目投产,却为沧溟岛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才带来了技术,教育培育了本土力量,电力和基建的前期准备也已完成。他知道,1956年的沉淀,是为了1957年及以后的爆发,只要继续保持这个节奏,沧溟岛一定能在第二个五年规划里,实现更大的突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