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夏天,沧溟岛迎来了第一批来自华夏的移民。当三艘客船靠岸时,500名华夏百姓提着简单的行李,站在甲板上,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岛屿——他们中有农民、工匠和教师,都是华夏根据沧溟岛的需求挑选的人才。
“欢迎大家来到沧溟岛!”林策亲自到港口迎接,手里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安置手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房子、土地和工作,只要肯努力,在这里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移民们听了,原本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来自河南的农民王建国,手里攥着一把家乡的泥土,激动地对林策说:“俺在老家没地种,听说这里能分到地,还能学新技术,俺一定好好干!”
林策早就为移民做好了安置计划:农民分到肥沃的土地,配备新的农具和稻种;工匠则安排进铁匠铺、木匠铺和海鲜加工厂,享受比华夏本土更高的工钱;教师则被请到新建的“沧溟学堂”,负责教岛民和移民的孩子读书写字。“学堂不仅要教识字,还要教算术、农业和工业知识,让孩子们长大后能为沧溟岛的发展出力。”林策对教师们说,还特意从华夏买来课本,改编成适合沧溟岛的教材。
移民们的到来,给沧溟岛带来了新的活力。王建国把河南的种麦技术带到岛上,在西坡开垦了2000亩麦田,当年就收获了80万斤小麦,让岛民们第一次吃上了白面馒头;铁匠张师傅改良了农具,打造出的镰刀更锋利、犁耙更耐用,大大提高了种地效率;教师李老师则在学堂里开设了“夜校”,教成年岛民识字,三个月就有500名岛民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算术。
“少岛主,这些移民真是咱们的福气啊!”林忠看着岛上的变化,由衷地感叹。林策笑着点头:“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以后我们还要从华夏引进更多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岛上的本土人才,这样沧溟岛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他让人在岛中心建了“人才公寓”,专门安置外来人才,还制定了“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土地、金钱奖励,甚至可以成为议会的议员。
随着渔业和矿业的发展,沧溟岛的旧码头越来越不够用了——渔船、货船和客船挤在一起,经常出现拥堵,有时还会发生碰撞事故。林策看着混乱的港口,下定决心扩建码头:“要想发展海洋贸易,必须有一个现代化的码头。”
扩建工程从1950年的秋天开始,华夏派来的工程师帮林策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新建三个货运码头、两个客运码头和一个渔业专用码头,还在码头周边修了仓库、货场和装卸机械。“码头的地基要打牢,能承受万吨级的货船;装卸机械要用蒸汽动力,提高装卸效率。”工程师一边在图纸上标注,一边向林策解释,林策听得认真,还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从未来的港口建设知识里,建议在码头周边修防护林,防止台风破坏码头。
岛民和移民们都主动参与到码头扩建中,有的搬砖,有的挖地基,有的安装机械,每天都忙到太阳落山。王建国带着农民们负责搬运石料,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叫苦:“码头建好了,咱们的粮食和渔获就能更快地运出去,日子也能过得更好!”张师傅则带着铁匠们打造装卸机械的零件,每一个零件都做得精准,生怕出一点差错。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