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初春,司法部的办公室里,刘部长正带着团队逐条修订《沧溟岛基本法》的补充细则。桌上摊着厚厚的卷宗,里面全是过去两年处理过的案例:有渔民因海域捕捞范围吵架,有商铺因商品保质期引发纠纷,还有农户因雇佣帮工的工钱起争执——这些都是之前法律没覆盖到的细节,也是这次修订的重点。
“海域捕捞必须划清界限,按村落就近分配,每年根据鱼群数量调整。”刘部长指着卷宗里的案例,在草稿纸上写下“渔业资源管理细则”,“还要明确,禁止在产卵期捕捞小鱼,违反的话,不仅要没收渔具,还要罚没当季收入的一半,这样才能保护鱼群,让渔民长久有鱼可捕。”
针对商铺纠纷,团队新增了“商品质量规范”:食品必须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商品一律下架销毁;布匹、农具等耐用品,要提供“三个月保修”,有质量问题的要免费退换。市场监管科的人还会定期去各商铺检查,把不合格的商品贴上限期整改单,确保细则落到实处。
最受关注的是“雇佣用工细则”。以前农户雇帮工,工钱、工期全靠口头约定,经常出现“干完活不给钱”或“没干够天数要全款”的矛盾。这次细则明确规定,雇佣双方要签订书面协议,写明每日工钱、工作时长、负责事项,还得有村里的调解员做见证。南港村的农户老周,第一次跟帮工签协议时,笑着说:“有白纸黑字在,我放心,帮工也放心,再也不怕闹矛盾了。”
法律细则修订完成后,司法部还组织了“法律宣传周”,让工作人员带着细则条文,去每个村宣讲。他们不讲枯燥的法条,而是结合之前的案例,用岛民听得懂的话解释:“比如你卖鱼,要是把不新鲜的鱼当好鱼卖,就违反了‘商品质量规范’,得给买家赔钱,还得被罚款。”生动的讲解让岛民们很快理解了新细则,不少人还主动要了细则副本,说要贴在家里,以后遇到事能照着看。
就在司法部完善法律的同时,北港工业区旁的技术学校也热闹起来。这所学校是1953年底建成的,专门培养机械、纺织、农业技术人才,第一批招了50名学生,一半来自机械厂、纺织厂的学徒,一半是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
学校的课程很实用,上午学理论:机械班的学生学画图、认零件,纺织班的学生学纺纱、织布的原理,农业班的学生学育种、施肥的知识;下午就去工厂或田里实践,机械班的学生跟着工程师拆装机床,纺织班的学生去纺织厂操作织布机,农业班的学生跟着农技员在试验田种庄稼。
19岁的林晓是机械班的学生,以前在铁匠铺当学徒,只会手工打铁,现在不仅能看懂复杂的机械图纸,还能独立维修简单的机床。有一次,纺织厂的纺纱机出了故障,工程师还没到,林晓试着根据课堂上学的知识排查,居然找到了问题——是一个齿轮卡住了,他很快就修好了。张秀兰特意去学校表扬他:“你这技术,以后就是纺织厂的‘救命恩人’了!”
农业班的学生也不含糊。他们在试验田试种了从华夏引进的“矮秆水稻”,这种水稻产量高、抗倒伏,学生们每天都去田里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还根据岛民的种植习惯,调整了施肥的时间和用量。到了秋收时,试验田的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200斤,消息传开,不少农户都来学校要稻种,想跟着种。
技术学校的校长是从华夏来的老教授,他跟林策说:“这些学生学得快、肯吃苦,再过两年,就能成为岛上的技术骨干,到时候不管是建工厂,还是改良农作物,都不用再依赖外面的人了。”林策看着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实践中干劲十足的样子,心里很是欣慰——人才是沧溟岛发展的“根”,只有培养出自己的人才,岛屿的未来才能更稳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