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年刚过,沧溟岛就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财政部统计的数据显示,1954年全岛工业产值达到了18万龙币,超过了农业产值的15万龙币,这是沧溟岛第一次实现“工业反超农业”,标志着岛屿从“农业岛”向“工农业结合岛”迈出了关键一步。
林策在指挥部召开了庆祝会,各部门的部长都来了,脸上满是喜悦。机械厂的周工拿着报表,兴奋地说:“去年我们生产了500台农具、300套机床零件,还帮周边小岛修了20台机器,光机械产值就有8万龙币,比前年翻了一倍!”纺织厂的张秀兰也不甘示弱:“我们染出了5种颜色的布,还做了一批带花纹的被面,特别受欢迎,纺织产值也有6万龙币。”
除了机械厂和纺织厂,新建成的罐头厂也贡献了不少产值。罐头厂是1954年夏天投产的,专门把岛上的渔获、水果做成罐头,除了卖给华夏,还出口到东南亚的两个小岛。厂长拿着一瓶鱼罐头,跟大家介绍:“我们用的是岛上新鲜的马鲛鱼,加上自己熬的酱油,味道特别好,东南亚的商家一次就订了1000瓶,说要再加大订单。”
工业产值的突破,也带动了就业。到1955年初,全岛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超过了800人,比1953年多了500人,其中不少是以前靠种地、捕鱼为生的农民和渔民。北港村的王小虎,以前跟着父亲捕鱼,收入不稳定,现在在机械厂当工人,每个月能赚30龙币,比以前多了一倍,他笑着说:“现在不用看天吃饭了,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
工业的发展,也让沧溟岛的贸易网络进一步扩容。商业部的赵成带着团队,不仅巩固了与华夏的贸易关系,还开拓了东南亚的新市场。他们去了马来西亚的槟城、泰国的曼谷,跟当地的商家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沧溟岛每月供应300匹布、2000瓶罐头、50吨蔗糖,对方则供应橡胶、木材和香料——这些都是沧溟岛需要的原材料。
在槟城,赵成还遇到了一个叫陈老板的华人商人,陈老板对沧溟岛的布匹很感兴趣,说:“你们的布又结实又便宜,在当地的小商铺很受欢迎,我想做你们的独家代理,把布卖到整个马来西亚。”赵成当场就跟陈老板签了协议,还约定下半年去沧溟岛考察,看看能不能合作建一个布料加工厂。
贸易网络的扩容,让沧溟岛的商品名气越来越大。有一次,华夏的货运船在南海遇到了一艘来自欧洲的商船,商船上的船员买了几瓶沧溟岛的鱼罐头,吃了之后赞不绝口,还特意让华夏商人帮忙联系,想订购一批罐头。赵成跟林策汇报时,笑着说:“说不定以后,咱们的罐头能卖到欧洲去!”
林策看着商业部送来的贸易报表,上面的贸易伙伴从原来的4个增加到了8个,贸易额比1954年增长了60%,心里很是感慨。他知道,工业产值突破和贸易网络扩容,只是沧溟岛发展的一个阶段,接下来还要建更多的工厂,开拓更多的市场,让沧溟岛在南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