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上旬,沧溟岛的防御建设进入“海陆空”同步推进的阶段。在北港造船厂的船坞里,第一艘改装后的“沧溟舰”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舰身加装了50毫米厚的装甲,甲板上并列着两门“沧溟-1型”舰炮,船尾还加装了反潜深弹发射装置,原本只能近海巡逻的小艇,如今成了能应对中低强度海战的中型巡逻舰。
林彻穿着作战服站在舰桥上,手里拿着望远镜眺望海域。船舶设计专家李工跟在他身边,指着舰炮介绍:“这艘舰的最大航速能到25节,续航里程1000海里,舰炮有效射程5公里,对付菲南宾的巡逻舰绰绰有余。下个月,第二艘、第三艘也能下水,年底前10艘就能全部服役。”
“不够。”林彻放下望远镜,目光落在远方的海平面,“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10艘巡逻舰只能覆盖重点区域,以后还要造更大的驱逐舰、护卫舰,甚至航母,才能真正守住我们的海。”李工愣了愣,随即点头:“我们已经在设计更大的军舰图纸,只要兵工厂能造出更大的舰炮和发动机,就能开工建造。”
在南部的南港海湾,岸防炮阵地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工人们顶着海风,把一门门122毫米岸防炮安装在混凝土浇筑的炮位上,炮口对着海面,像一个个警惕的哨兵。林彻蹲下身,用锤子敲了敲炮位的混凝土:“这里要再加厚半米,能抗住敌方舰炮的轰击;还要在炮位后面建防空掩体,防止空袭时士兵无处躲避。”
负责岸防的周强指着远处的山顶:“林岛主,我们从华夏请了雷达技术员,在东部、西部的山顶建了雷达站,能探测到200公里内的飞机和军舰,一旦有情况,能第一时间预警。”林彻点点头,又叮嘱道:“要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雷达就是我们的‘眼睛’,绝不能出问题。上次菲南宾来挑衅,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预警,才陷入被动。”
空军的规划是眼下最难的一块。林彻在沧溟岛中部的平原上,选定了两块开阔地作为机场选址——一块在沧溟镇附近,用来起降战斗机;另一块在东坡镇,作为备用机场。但造飞机比造军舰、造大炮难得多,不仅需要更精密的技术,还需要大量的航空材料,比如铝合金、航空燃油。
“先从简易机场开始建。”林彻在机场规划图上画着线,“先修2000米长的跑道、停机坪和简单的指挥塔,技术上请华夏的航空技术员来指导,同时派我们的人去华夏学习飞机维修和驾驶,先把‘架子’搭起来。”他顿了顿,补充道:“短期内,我们可以从华夏购买几架二手战斗机,先形成初步的防空能力,等以后自己的航空工业起来了,再造自己的飞机。”
军事建设的同时,兵力扩充也在稳步推进。到1958年夏,护卫队的人数已从500人增加到5000人,分成了海军、陆军和防空部队三个兵种。林彻亲自制定训练计划:海军士兵在“沧溟舰”上练海上射击、反潜演练;陆军士兵在沧溟山脉里练野外作战、阵地防御;防空部队也在找华夏方面协调支援淘汰的防空系统模拟训练。
训练场上,新兵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18岁的李小明是从周边小岛迁来的,父母在之前的危机中被菲南宾渔船撞伤,他报名参军时,眼里满是坚定:“我要学好本事,保护好父母,保护好沧溟岛,再也不让坏人欺负我们。”林彻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里满是感慨——这些孩子,就是沧溟岛未来的希望。
在政务大厅的军事会议上,林彻看着墙上的“沧溟岛防御体系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军舰、岸防炮、雷达站、机场和驻军点,像一张巨大的防护网,把整个岛屿罩在里面。“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的防御能力,五年内让沧溟岛的武力,在南海周边无人敢轻易挑衅。”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大家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散会后,林彻独自留在大厅,看着窗外的夕阳。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像极了未来战场上的硝烟。他知道,建设防御体系只是第一步,要让沧溟岛真正强大,还需要发展经济、科技、教育,但眼下,先守住家园,才能谈未来。
海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淡淡的海水味。林彻握紧了拳头,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不管未来遇到多少挑战,他都会带着沧溟岛的人,一步步走下去,把这座岛,建成南海中最坚固、最繁荣的家园。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我建国了,怪谁啊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