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的灯光总是昏黄的,像被时间蒙上了一层滤镜。
陈静雅在这里已经泡了整整七天,每天从开馆坐到闭馆,连管理员老张都习惯了这个瘦削女子的存在——她总坐在最角落的桌子前,面前摊着一摞发黄的册子,戴着白手套的手指像考古学家刷陶器那样轻轻抚过纸页。
\"陈老师,今天还是查饮食类?\"
老张打着哈欠开锁时,陈静雅已经等在铁门外,鼻尖冻得通红。
她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自备的保温杯,里面浮着几颗枸杞——这是她在古籍部工作的仪式感,仿佛要借此与那些沉睡百年的文字产生某种共鸣。
第7天下午,当她在《中州物产考》的夹层里发现那张薄如蝉翼的笺纸时,手指控制不住地发抖。
笺纸上用褪色的朱砂写着\"豫菜食录卷三\"六个字,墨迹已经渗入纤维,像血管般微微凸起。顺着这个线索,她在善本书库最底层的樟木箱里,找到了那本没有封面、书脊蛀满虫洞的抄本。
\"洛阳水席遗制考\"——当这几个字跃入眼帘时,陈静雅听见自己太阳穴突突跳动的声音。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一股陈年的樟脑味混着纸腥扑面而来,扉页上题着\"光绪癸巳年菊月 洛阳厨行公会敬录\",下方还有一方模糊的朱印\"真味堂\"。
接下来的发现让她几乎窒息。
书中详细记载着二十六道已失传的水席菜品,其中\"牡丹燕菜\"的条目上,竟画着工笔重彩的示意图:用萝卜丝堆叠成的牡丹花绽放在瓷盅中央,周围环绕着十八种配料的精细摆放位置。
更珍贵的是,页边密密麻麻的小楷注明了每道工序的时限——\"萝卜丝需经三晒三腌,鲍鱼当用东海紫鲍,海参必取辽东刺参……\"
当手机在静音模式下震动时,陈静雅才发现窗外已暮色四合。
她用发抖的手给李明远发微信:\"发现清代《豫菜食录》抄本,有牡丹燕菜真传。\"配图是那张萝卜牡丹的示意图。
三分钟后,李明远的电话直接打了进来,声音劈了叉:\"待着别动!我现在开车过去!\"
李明远是夜里十一点冲进图书馆的,呢子大衣上结着霜花。
当他戴上手套触摸那些纸页时,陈静雅看见他睫毛在颤——这个在厨房里剁骨头都不眨眼的男人,此刻正对着一百三十七年前菜谱红了眼眶。
他们打着手电筒,在闭馆后的阅览室里逐字誊抄,钢笔在复印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像一场穿越世纪的对话。
\"你看这个,\"陈静雅突然指着一行几乎被虫蛀没的小字,\"'汤需用洛阳老城西南30里伊水岸边的井水',这种考据...\"李明远已经掏出手机搜索卫星地图,屏幕蓝光映着他发亮的眼睛:\"伊水现在还有三个泉眼在流水,明天我们去取样?\"
但真正让他们陷入沉默的是随后的发现。
在\"牡丹燕菜\"最后一道工序旁,有人用褪色的朱笔添了行批注:\"光绪23年冬,水氏成功按此方烹制,满席皆惊,唯觉今之鲍参不如古味,奈何?\"落款是\"水家瑞\"。
\"水成功...\"李明远咀嚼着这个名字,\"洛阳水席世家第五代传人,十年前拒绝央视采访的那个倔老头?\"
陈静雅已经打开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洛阳烹饪志》的扫描件:\"水家瑞是他祖父,光绪年间洛阳名厨。\"她突然意识到什么,两人对视的瞬间,都从对方瞳孔里看见了燃烧的野望。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像考古学家破译甲骨文那样研究这本抄本。
陈静雅负责考据——她查出\"牡丹燕菜\"原名\"燕窝菜\",是武则天时期传入洛阳的宫廷菜;李明远则像个疯狂的炼金术士,把抄本中\"十八种配料\"列成矩阵图,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标注可替代食材。
但当他们在超市生鲜区面对养殖海参萎靡的触手时,才真正体会到批注里\"奈何\"二字的重量。
\"必须去洛阳。\"李明远把抄本最后一页影印件钉在墙上,照片里\"水氏成功\"四个字像道未解的符咒,\"有些答案,活人嘴里才有。\"
陈静雅看着他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的伊水泉眼、水家老宅、洛阳老街,突然有种奇妙的预感:他们正在重演百年前某个厨子的朝圣之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豫菜春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