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晋这段岁月,虽偏安江南,却也波谲云诡,帝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权力的悲欢离合。
晋康帝司马岳,晋明帝司马绍的次子,成帝司马衍的弟弟。他的登场,就像是一场临时替补的演出。公元342年,成帝司马衍突然病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儿子,而是把弟弟司马岳推上了舞台中央。《晋书》记载:“咸康八年夏五月庚寅,成帝崩。甲午,即皇帝位,大赦。”
司马岳接手的东晋,内部士族纷争不断,外部强敌环伺。他深知自己这皇位来得有些“意外”,得赶紧做出点成绩来稳住局面。于是,他任命庾冰、何充等大臣辅政。这庾冰是外戚,一直把控着朝政,而何充呢,则是想分一杯羹,两人明争暗斗。司马岳夹在中间,也在努力平衡各方势力。他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士族对朝政的干预,但无奈士族根基深厚,他的这些举措就像小石子扔进大海,只能泛起些许涟漪。
司马岳在位仅仅两年,虽然时间短暂,但他也算是为东晋的稳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公元344年,年仅23岁的他就因病去世,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自己年仅2岁的儿子司马聃。
司马聃即位时才2岁,妥妥的“娃娃皇帝”。这么小的孩子,自然无法处理朝政,于是褚太后临朝称制,由何充、庾冰等大臣辅政。这就好比一个公司,董事长是个小娃娃,实际的经营权都在几个高管手里。
在这期间,东晋朝堂依旧是士族的天下。庾氏家族和何充背后的势力斗得不可开交。后来,庾冰去世,桓温逐渐崭露头角。桓温这人野心勃勃,他深知要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就得立下战功。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蜀地的成汉政权。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桓温出兵讨伐成汉,这就像是一场豪赌,他带领着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第二年就成功灭掉成汉,声望大增。《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二年,温率军伐蜀,拜表便行。”
而小皇帝司马聃呢,就在这权力的漩涡中心,懵懵懂懂地长大。他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只是一个被各方势力摆弄的棋子。一直到他19岁去世,都未曾真正掌控过这个国家。
司马丕是成帝司马衍的长子,按道理,皇位应该是他的,但之前成帝却把皇位传给了弟弟司马岳。可能是命运的补偿,公元361年,司马丕终于登上了皇位。
可这司马丕,对治理国家没啥兴趣,却痴迷于黄老之术,整天想着长生不老。他就像一个被邪教洗脑的信徒,坚信吃那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就能飞升成仙。他天天服食丹药,结果身体越来越差。“服饵过多,遂中毒,不识万形,崇德太后复临朝。”(《晋书·哀帝纪》)你看,他因为嗑药过量,都神志不清了,这朝政自然又落到了太后和大臣们手里。
司马丕在位4年,就在这荒诞的求仙之旅中度过。公元365年,他终于因为服食丹药过量,一命呜呼,年仅25岁。他这短暂的一生,就像是一场闹剧,给东晋的历史增添了一抹荒诞的色彩。
司马奕是成帝司马衍的次子,哀帝司马丕的同母弟。公元365年,哀帝去世,司马奕即位。他本以为自己能在皇位上有所作为,可没想到,他只是一个被权臣摆弄的可怜虫。
当时,桓温的势力如日中天,他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权臣,想要更进一步,取代东晋皇室。于是,他就开始寻找机会,想要废掉司马奕。司马奕这人其实没啥大毛病,就是性格比较软弱。桓温就抓住他的这个弱点,诬陷他不能生育,还说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别人的私生子。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丑闻,尤其是对于皇室来说。
就这样,公元371年,司马奕在位仅6年,就被桓温废为海西公。他从皇帝一下子变成了庶人,这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但他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被废后的司马奕,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再招来杀身之祸。一直到公元386年去世,他都活在恐惧和屈辱之中。
司马昱是元帝司马睿的幼子,他自幼聪明伶俐,喜好清谈,在当时的名士圈里很有名气。公元371年,桓温废掉司马奕后,把司马昱扶上了皇位。但司马昱心里清楚,自己就是桓温的一个傀儡。
桓温之所以立他为帝,就是因为他性格软弱,容易控制。司马昱在位期间,完全没有实权,朝政都被桓温把持。他就像是一个提线木偶,任由桓温摆布。他也曾试图反抗,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但每次都被桓温打压下去。“帝虽处尊位,拱默而已,常惧废黜。”(《晋书·简文帝纪》)从这句话就能看出他当时的无奈和恐惧。
司马昱在位仅仅1年,就忧愤而死。他的一生,都活在桓温的阴影之下,是东晋皇室权力衰落的一个缩影。
参考《晋书》《资治通鉴》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