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的手指轻轻在金令牌上摩挲着,长久的摩挲使得指尖生出了薄茧,令牌上的刻痕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透过指尖缓缓渗进她的骨缝里。此时,东边的朝霞如同被打翻的颜料盒,正一点点染透半片天空,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绚烂而柔和的光影之中。
阿兰早已带着五六个热心的邻居,扛着木板匆匆挤进了这片废墟。“苏大夫,这是我家晾衣杆拆的。”老周头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他用粗糙的手抹了一把,随即将半旧的木杆用力往地上一墩,发出“咚”的一声闷响。“虽不结实,搭个棚顶总够。”他憨厚地笑着,脸上的皱纹如同沟壑般纵横。
“我带了浆糊!”隔壁卖油饼的婶子高高举起瓦罐,罐口还粘着几滴油星子,在晨光下闪烁着微光,蓝布衫上也溅了不少油渍。“昨儿炸完油饼剩的面浆,黏布稳当。”她热情地说道,眼神中满是期待。
苏晚眼眶微微一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接过阿兰递来的粗布。那布是阿兰连夜洗净的,还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气,原本是盖药柜的旧单子,如今被她用炭笔在中央精心描了三个大字:义诊棚。字体虽不算工整,却透着一股坚定与决心。
“搭这边。”苏晚一边说着,一边弯腰搬起一块断砖,轻轻垫在墙角。她的发梢随着动作扫过膝盖上的灰尘,那灰尘如同调皮的精灵,在阳光中飞舞。“棚子要对着路口,方便抱孩子的妇人歇脚。”她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声音清脆而响亮。
顾昭不知何时已悄然站到她身后,掌心稳稳托着一块平整的石板,那石板泛着淡淡的青色光泽。“当药台。”他轻声说道,指腹轻轻蹭过石面,仿佛在抚摸一件珍贵的宝物。“我用刀刮过三遍,干净。”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如同春日里的微风。
苏晚抬头,晨光温柔地洒在顾昭脸上,她清晰地看到他眼尾的青黑还未褪尽,那是昨夜守了半宿火场留下的疲惫痕迹。她心中泛起一丝心疼,伸手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那手背有些粗糙,带着常年习武的茧子,可不知为何,她又像被烫到似的迅速缩回。“你去歇会儿,这里有我。”她关切地说道。
“我守着。”顾昭微微退后半步,靠在那根烧焦的梁柱上,梁柱上还残留着昨夜大火肆虐后的焦糊味。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过逐渐聚拢的人群,眼神中透着警惕与专注。
第一拨人是跟着阿兰来的。卖菜的张婶儿费力地扶着儿媳,那小媳妇额头滚烫,像是着了火一般,整个人软绵绵地瘫在婆婆怀里,有气无力。“苏大夫,我家阿秀烧了三天,喝了三副药都没退......”张婶儿焦急地说道,眼神中满是担忧与无助。
苏晚赶忙伸手探向小媳妇的耳后,指尖刚一触碰,便被烫得猛地一跳。她迅速转身,从药箱里摸出银针,动作娴熟地在火折子上燎烤着。“阿兰,拿酒来。”她大声喊道,声音坚定而有力。
“酒?”张婶儿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那不是喝的么?”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
“消毒。”苏晚一边用酒仔细擦拭着银针,针尖在阳光下泛着冷冷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它即将履行的使命。“针要干净,不然扎进去要发炎。”她耐心地解释着。
随后,她稳稳地捏住小媳妇的合谷穴,银针“噗”地一声,精准地扎进去半寸。围观的人见状,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张婶儿更是紧张地攥住儿媳的手,手心里满是汗水,直发抖。
苏晚神情专注,又在小媳妇的大椎、曲池各扎一针,末了,在十宣穴轻轻放了点血。她一边操作,一边沉稳地说道:“数到十。”同时,她按住小媳妇的手腕,开始数数:“一。”
“二”的话音刚落,小媳妇忽然打了个喷嚏,这一声喷嚏仿佛打破了某种僵持的局面。
当数到“三”的时候,小媳妇额头的汗珠子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般,滚滚而下。
数到“五”,张婶儿颤巍巍地伸手摸了摸儿媳的额头,脸上瞬间露出惊喜的神情:“凉了!真凉了!”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卖菜的、挑水的、抱着孩子的,大家呼啦啦地围了上来,像潮水一般。有个老婆子费力地挤到最前面,扒着棚子的布帘,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止不住地直抹泪:“我家那口子咳血半月,求您给看看?”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满是哀求。
“一个一个来。”苏晚的声音稳如定盘星,让人听了心里踏实。她解下脖子上的汗巾,轻轻垫在药台的石板上,那汗巾带着她的体温。“先登记名字,记清病症。”她有条不紊地安排着。
顾昭静静地站在原地,没有挪动。他的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落在街角那顶青布小轿上。轿帘微微掀开一条缝,露出半张花白胡子,正是济世堂的赵仁堂。
赵仁堂手里的茶盏“咔”地一声,裂成了两半,茶水溅到了他的手上,他却浑然不觉。他死死地盯着医馆前空荡荡的长凳,往日这个时候,候诊的人能排到巷口,可今儿个,连常来抓安胎药的王夫人都带着丫鬟匆匆往废墟这边跑,经过济世堂时,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济世堂已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老东西,你倒是想想办法!”赵夫人焦急地拍着柜台,柜台被拍得“砰砰”作响,她的脸上满是焦急与愤怒。“上个月进的药材还压着,再这么下去......”她的声音尖锐而刺耳。
“闭嘴!”赵仁堂怒喝一声,猛地甩袖打翻了药碾子,杏仁的香气瞬间弥漫在屋里,与他的怒气混杂在一起。他盯着墙上那块“妙手回春”的金漆匾额,那是十年前知府大人题的,曾经是他的骄傲,如今却仿佛成了一个莫大的笑话,让他的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怨恨。
二更天,夜色如墨,赵仁堂怀揣着一个锦缎匣子,鬼鬼祟祟地敲开了县衙的后门。张二狗正坐在屋里,啃着酱牛肉,油光蹭在了他的皂靴上,屋里弥漫着牛肉的香味。“赵老板这时候来......”张二狗嘴里塞满了牛肉,含糊不清地说道。
“三百两。”赵仁堂打开匣子,月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漏进来,二十个银锭在月光下泛着冷冷的光泽,仿佛在诱惑着人心。“明儿个让那野医滚出潼关。”他压低声音,眼神中透着阴狠。
“无照行医的罪名?”张二狗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可她治好了王铁匠家小子......”他有些犹豫地说道。
“再加一百。”赵仁堂不耐烦地推了推匣子,银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就说她用邪术蛊惑百姓,上个月东市的李婆子就是这么被赶走的。”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
张二狗的手指在银锭上划了一道,嘴角慢慢爬上一抹笑容,那笑容如同夜猫子发现了猎物。“赵老板放心,明儿个保准......”他拍着胸脯保证道。
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像一层轻纱笼罩着大地。苏晚的义诊棚前多了一滩红漆,“妖女害人”四个大字歪歪扭扭地写在棚布上,红漆顺着棚布缓缓往下淌,在晨光的映照下,像极了鲜血,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阿兰见状,气愤地攥着扫帚要去擦,却被苏晚伸手拦住:“留着。”她蹲下身子,指尖轻轻蘸了点未干的红漆,凑近鼻端仔细闻着,那红漆是朱砂混了鸡血,一股浓烈的腥味扑面而来,熏得人直犯恶心。
“谁干的缺德事!”王铁匠扛着铁锤,怒气冲冲地挤了进来,他的儿子小铁紧紧跟在身后,脖子上还留着苏晚缝针后留下的细细疤痕。“我家小铁被毒蛇咬那会儿,赵仁堂说没救了,是苏大夫从鬼门关抢回来的!”他大声地说道,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愤怒与正义。
“就是!”卖油饼的婶子也举着擀面杖,义愤填膺地说道。“我家那口子喝了赵大夫三副药,咳得更厉害了,苏大夫扎两针就好利索!”她的声音坚定有力,仿佛在为苏晚鸣不平。
人群里顿时响起了嗡嗡的附和声,大家纷纷表达着对苏晚的信任和对这种恶劣行为的不满。
苏晚缓缓站起身,轻轻地拍了拍王铁匠的胳膊,眼神中透着镇定与从容:“不碍事,清者自清。”她转身正要走进棚子,却看见顾昭静静地站在阴影里,手里捏着半块碎瓷,上面沾着朱砂,在微弱的光线中隐隐泛着红色。
“赵仁堂的。”顾昭将碎瓷小心地收进袖中,声音低沉得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他昨夜去了县衙。”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冷峻。
苏晚的手指在药箱上微微一顿,心中涌起一阵波澜。她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天塌了要自己撑”,又想起怀里揣着的金令牌,意识到晋州藩王的势力已经悄然伸到了潼关,这背后的局势远比她想象的复杂。
“我知道。”她取出银针包,眼神坚定,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但他们越急,说明我们越有用。”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可动摇的信念。
日头渐渐偏西,阳光变得柔和而温暖。突然,一阵哭喊声打破了义诊棚的平静,“大夫!大夫!”一个妇人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男孩,男孩的嘴唇青紫,小手攥成鸡爪状,看上去十分痛苦。“我家柱子吃了包子,刚还活蹦乱跳......”妇人泣不成声地说道。
苏晚急忙接过孩子,将指尖轻轻按在他的喉结下,仔细感受着,发现孩子的呼吸微弱得像游丝一般,几乎难以察觉。她迅速扒开孩子的嘴,只见舌苔发黑,牙龈上还沾着半粒芝麻。
“食物中毒。”苏晚立刻转身,对阿兰大声喊道:“烧热水!拿竹片!”又转头对顾昭说道:“去药箱拿防风、甘草,快!”她的声音急促而有力,透着专业与冷静。
妇人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放声大哭:“我就买了个肉包......那包子铺......”她的哭声中充满了自责与无助。
“先救人。”苏晚一边说着,一边用竹片稳稳地压住孩子的舌头,另一只手紧紧捏住他的后颈。“阿兰,灌温水!”她指挥着。
温水顺着孩子的嘴角缓缓流进喉咙,孩子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哇”地一声,吐出一滩黑绿的糊状物,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苏晚赶忙摸出帕子,轻轻擦净他的嘴角,又小心翼翼地喂了半盏药汁。“这是甘草防风汤,解百毒。”她轻声说道,眼神中满是关切。
柱子的睫毛微微颤了颤,仿佛在努力挣扎,突然“哇”地大哭出声,那哭声响亮而有力,仿佛是生命的呐喊。
“活了!活了!”妇人喜极而泣,紧紧抱着孩子,不停地磕头,额头撞在石板上,发出“咚咚”的闷响。“苏大夫是活菩萨!”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有些沙哑。
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把棚子挤得直晃。王铁匠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手中的铁锤重重砸在地上,发出一声巨响。“苏大夫留下!我们信你!”他大声喊道,声音坚定而有力。
“留下!留下!”呼声如同潮水般涌来,一阵高过一阵,震得棚布簌簌作响,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大家的决心。
苏晚望着眼前晃动的人头,心中涌起一股感动。她忽然想起昨夜废墟里升腾起的黑烟,那黑烟如同黑龙般凶猛,可即便如此,也烧不尽人心,烧不掉大家对她的信任和支持。
顾昭静静地站在棚子外头,目光敏锐地扫过街角。张二狗正往回走,手里的拘捕令已经被他揉成了一团,像个破抹布一样,被他随手扔进了臭水沟。然而,赵仁堂的青布小轿还静静地停在巷口,轿帘后的目光如同毒蛇一般,阴冷地在苏晚身上爬来爬去,充满了恶意。
夜风轻轻掀起义诊棚的布角,“义诊三日”的布条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黑暗中的敌人示威。苏晚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银簪,那是母亲留下的,针尾刻着“悬壶”二字,承载着母亲的期望和使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逃荒后,在京城开了家活死人医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