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总部的档案室里,李雯正将最后一份“暗河”相关资料归档。牛皮纸档案袋上的标签写着“2023-南美雨林行动”,旁边整齐排列着从北极、安第斯山脉、瑞士古堡收集来的文件,形成一道跨越洲际的时间线。
“国际基因伦理委员会发来了感谢信,”林栋抱着一摞新到的期刊走进来,声音在安静的档案室里格外清晰,“他们用我们提供的‘平衡密钥’数据,制定了《极端环境基因实验管理条例》,昨天刚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
李雯将档案袋推入铁柜,金属碰撞声沉闷而踏实。她看着铁柜最上层的空格里,放着一个褪色的帆布包——那是父亲当年在维奥科技工作时用的,里面装着几本磨破页角的专业书,扉页上的批注字迹已经浅淡,却依旧能看出书写时的认真。
“技术组研发的‘基因伦理监测系统’通过了验收,”林栋将一本期刊递给她,封面文章的标题是《从“暗河”到“灯塔”:基因技术的伦理觉醒》,作者栏里写着李雯和几位队员的名字,“下周会在全球二十个国家同步上线,能实时监测可疑的基因序列交易。”
李雯翻开期刊,目光落在配图上——那是父亲笔记里的一页,上面画着简单的基因链示意图,旁边写着“平衡即正义”。编辑在图下标注:“来自李文先生的未公开手稿,启发了现代基因伦理的核心框架。”
档案室的窗台上,放着一盆小小的向日葵,是陈默从书店带来的。此刻阳光透过百叶窗,在花瓣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被分割的星光。“书店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李雯想起昨天陈默说的话,“有学生问‘如何避免科学变成武器’,有研究者分享自己在伦理边界的挣扎……你要不要去看看?”
周末的“默语”书店格外热闹。靠窗的位置坐着几个大学生,正围着一本摊开的基因图谱讨论;书架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戴着老花镜,仔细看着关于“方舟”基因库的报道;陈默则在吧台后,为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推荐科普绘本。
“这些是读者寄来的信,”陈默递给李雯一个纸箱,“很多人说,‘暗河’的故事让他们重新思考科技的意义。”
李雯拆开一封来自非洲的信,信纸边缘有些磨损,字迹却工工整整。写信的是一位乡村医生,说自己所在的村庄曾被非法基因实验者盯上,幸好“灯塔”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才避免了灾难。“我不懂复杂的基因技术,”信里写道,“但我知道,好的科学应该像阳光,能照到每个角落,而不是藏在黑暗里。”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书店,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李雯看着那些认真阅读的人,突然明白“灯塔”的意义不止于摧毁黑暗,更在于播撒理念——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信念,像种子一样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离开书店时,陈默递给她一个牛皮纸包:“前几天整理旧书,发现了这个。”里面是一本1998年的科学期刊,扉页上有父亲的签名,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李文站在大学实验室门口,身边围着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女孩的笑容格外灿烂,正是年轻时的伊莎贝拉。
“原来他们曾经这样亲近过,”李雯摩挲着照片边缘,“或许每个人最初都怀着同样的热忱,只是后来在岔路口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所以传承才更重要,”陈默看着她,“把正确的方向,一代一代传下去。”
回到总部时,林栋正在组织新入职的队员参观档案室。一个年轻女孩指着父亲的帆布包,好奇地问:“这里面装着什么?”
“装着我们为什么出发,”李雯走过去,轻轻翻开那本磨破的专业书,“装着对科学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还有……永远不能忘记的初心。”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这句话。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年轻的脸上,也照在那本旧书上,字迹在光线下仿佛有了温度。
李雯知道,这场关于守护的传承,才刚刚开始。就像那盆向日葵,只要根还在,只要阳光还在,就会一直朝着光明的方向,努力生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无声订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