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一种表面的平静下悄然滑过。山间的残雪尚未完全消融,背阴的沟壑里仍留着顽固的白色,但向阳的坡地上,冻土已经开始变得松软、泥泞。空气中弥漫着冰雪消融的潮湿气和泥土苏醒的腥甜味。
春耕的动员令已经下达,整个公社像一架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缓慢而笨重地运转起来。秦建国和沈念秋,连同所有知青和社员,都被投入了这年复一年的劳作洪流。
最初的活计是送粪。一个冬天积攒的农家肥被从圈里起出来,用镐头敲碎冻得硬邦邦的块垒,再用独轮车一车车推到田里。这活计又脏又累,冰冷的粪块沾在手上、衣服上,散发出浓烈的氨气味。秦建国和男知青们负责推车、撒粪,沈念秋则和妇女们一起,用锹将粪肥大致摊开。
劳动是沉默而艰苦的。没有人交谈,只有镐头撞击冻块的闷响,独轮车轴辘单调的“吱呀”声,以及沉重的喘息。秦建国扶着车把,手臂的肌肉因过度用力而微微颤抖,脚下的泥泞让他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他抬起头,看到远处山峦顶上依旧覆盖着皑皑白雪,而眼前这片土地上,人们却已经在为播种而忙碌。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让他再次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的严酷与韧性。
休息的哨声响起,人们三三两两坐在田埂、土坎上,拿出自带的水壶和干粮。秦建国走到离人群稍远的地方,掬起一捧田边水沟里混着冰碴的冷水洗了把脸,刺骨的冰凉让他精神一振。
沈念秋也走了过来,默默递给他一块烤得焦黄的窝窝头。两人并肩站着,望着这片他们正在耕作的土地。
“听说,过几天就要开始顶凌耙地了。”沈念秋轻声说,呵出的白气迅速消散在清冷的空气里。
“嗯。”秦建国应了一声。他听说过这种农活,要赶在土地完全化通之前,用沉重的钉齿耙将土块耙碎保墒。那将是比送粪更消耗体力的活计。
“他……”沈念秋只说了一个字,便停住了,目光扫过四周,确认无人注意他们。
秦建国知道她问的是什么。他摇了摇头,低声道:“没有消息。” 那张写着“安”字的纸条,仿佛只是风雪夜的一个幻觉。老把式和那株真正的血灵芝,如同滴入大海的水珠,再无痕迹。
沈念秋沉默地点点头,没再追问。这种沉默,已经成为他们之间关于那个秘密的特定语言。
几天后,顶凌耙地果然开始了。秦建国被分到跟耙组,负责牵着拉耙的牲口,控制方向和速度。沉重的铁耙深深嵌入半冻半化的泥土里,发出“咔嚓咔嚓”的撕裂声。他必须使出全身力气才能稳住身形,跟着牲口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里跋涉。泥浆溅满了他的裤腿,汗水却从额角不断滑落,在早春的寒风中结成细小的冰晶。
劳动的强度几乎榨干了所有人思考的精力。秦建国只觉得自己的大脑和身体一样麻木,只剩下机械的动作和对休息的渴望。然而,正是在这种极度的身体疲惫中,某些萦绕不去的思绪反而沉淀下来。他不再去纠结老把式的具体去向,也不再试图理清那夜事件的所有是非曲直。他只是更真切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以及依附于这片土地生存的人们,他们的生命轨迹就是如此——在严寒中挣扎,在泥泞中前行,抓住任何一点微弱的可能,奋力活下去。所谓的规则、道理,在这里常常要让位于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一天傍晚收工,秦建国拖着几乎散架的身体往回走,在村口遇到了公社的那个值班干部。他依旧披着那件棉大衣,正和大队书记说着什么。看到秦建国,他目光顿了顿,随即脸上堆起一点惯常的、看不出深浅的笑意。
“秦知青,劳动很辛苦啊。”他打了个招呼。
“为人民服务。”秦建国停下脚步,公式化地回答。
值班干部点点头,像是随口问道:“最近……没再听到什么山里的怪事吧?比如,有没有再碰到什么稀罕的药材?”
秦建国心里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没有。天天出工,除了土地和粪肥,没看见别的。”
值班干部盯着他看了两秒,笑了笑:“没有就好。好好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是你们知青的本分。”说完,他便和大队书记一起走了。
秦建国看着他的背影,心头蒙上一层阴影。这件事,在公社那里,显然还没有完全过去。
晚上,躺在炕上,浑身酸痛得难以入眠。屋外,春风掠过树梢,发出呜呜的声响,不再是冬日里刀割般的尖啸,而带上了一种绵长而富有生命力的涌动。
他忽然想起老把式消失在那场浓雾中的背影。那个背影佝偻、蹒跚,却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此刻,他或许正带着他病重的妻子,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为了“活下去”这个最简单的目标而挣扎。而自己,也在这片广袤而沉默的土地上,经历着另一种形式的挣扎与成长。
风雪已然过去,但生活的严酷与温暖,规则的冰冷与人情的复杂,都如同这早春的土地,在他面前呈现出更加真实、也更加深刻的脉络。他知道,那个秘密将永远埋藏心底,而由此生发出的对这片土地和人生的理解,才刚刚开始扎根。
窗外的风依旧吹着,带来远方冰雪加速融化的湿润气息。春天,正不可阻挡地到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重生秦建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