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暑气渐消。阿桂入园的风波,在泪水和鼓励中,慢慢平息。小家伙像一株顽强的小草,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土壤,甚至开始抽枝展叶,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早晨送园不再是拉锯战。阿桂会自己背好小熊书包,手里攥着楚月送的小警车,在幼儿园门口响亮地亲一下爸爸妈妈,然后牵着老师的手,头也不回地走进教室。那小小的背影,带着点迫不及待的雀跃。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回家后,阿桂嘴里蹦出的新词多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爸爸妈妈”,而是“妞妞”“豆豆”“石头”——他的新朋友。他手舞足蹈地描述:“妞妞辫子,好看!”“豆豆饭,吃光光!”“石头车车,呜——!”
苏晚晴仔细听着,适时提问:“妞妞的辫子是谁梳的呀?豆豆为什么吃饭棒?石头的车车是什么颜色的?”阿桂歪着小脑袋,努力组织语言:“老师梳!豆豆乖!车车红!” 虽然表达简单,但那份急于分享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林凡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被儿子拉到地毯上,参观他用积木搭的“幼儿园”:这里有滑梯,有沙池,还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是王老师!”阿桂指着一个用圆柱体积木代表的小人,又指指旁边几个矮胖的方块,“这是妞妞、豆豆、石头!”
最让林凡惊喜的是,阿桂开始有了“分享”的意识。周五“分享日”,他郑重其事地挑选了阿杰烧制的小陶鸭,说要带给妞妞玩。周一回来,小鸭不见了,换回一颗亮晶晶的玻璃珠。“妞妞给的!好看!”阿桂把玻璃珠当宝贝,睡觉都要攥在手心。
社交能力的萌芽也伴随着小摩擦。一天放学,阿桂闷闷不乐,小嘴巴撅得能挂油瓶。苏晚晴耐心问了好久,他才委屈地说:“石头,抢车车。” 原来是为了一个玩具工程车,和好朋友石头发生了争执。
林凡没有急着说教,而是拿出两个小汽车,和阿桂玩角色扮演。“我是石头,我的车!”林凡粗着嗓子说,然后切换成阿桂的声音:“我的!我先拿到的!”演完,他问阿桂:“然后呢?怎么办?”
阿桂眨巴着眼睛,想了想:“找老师!老师说,轮流玩。”他顿了顿,补充道,“石头,后来给我糖糖了。”小脸上阴转晴,又开心起来。
苏晚晴和林凡相视一笑。孩子的小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和解决方式,他们需要做的,是引导,而非干预。
幼儿园的活动也丰富了阿桂的生活。秋天,园里组织“丰收节”,让孩子们带秋天的果实。阿桂兴奋地拉着林凡去院子里的桂花树:“爸爸,香香!给小朋友!” 林凡抱着他,摘了一小袋金黄的桂花。苏晚晴用干桂花做了香囊,让阿桂带给老师和好朋友。
“分享日”成了阿桂最期待的日子。有时带秦雪见做的草药香囊,有时带小雅绣的小手帕,有时带叶清音送的迷你机器人。他像个小外交官,把自己的“宝贝”介绍给朋友们,也把朋友的礼物珍重地带回来。他的小储物柜里,渐渐堆满了各种小玩意儿:妞妞给的贴纸、豆豆送的恐龙模型、石头分享的贝壳……每一样,都是一个友谊的见证。
甚至,阿桂开始有了“审美”。一天早上,他坚决不肯穿苏晚晴拿出的蓝色外套,指着衣柜里那件鹅黄色的卫衣:“要小鸭子!妞妞说,好看!”苏晚晴惊讶又好笑,顺从了他的意愿。放学回来,阿桂美滋滋地汇报:“妞妞说,阿桂像小太阳!”
林凡听着,心里感慨万千。儿子不再仅仅是他和晚晴的世界中心,他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有了自己的喜好、朋友,甚至在意起“形象”来。这种独立,让人欣慰,也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当然,阿桂最铁的“朋友圈”,还是星光社的叔叔阿姨们。楚月来看他,他会炫耀新学的儿歌;秦雪见来了,他主动伸出小手腕让她“把脉”;叶清音带新玩具来,他第一个冲上去试玩;阿杰和小雅来,他会拿出自己的画作“点评”。这些大人,用各自的方式,丰富着阿桂的世界。
周末,星光社的朋友们带着各自的孩子来小院聚会。楚月的女儿果果比阿桂大两岁,像个小姐姐一样带着他玩;秦雪见的儿子小宇文静乖巧,和阿桂一起看绘本;叶清音的女儿小星星是“科技控”,拿着平板教阿桂认星球。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大人们喝茶聊天,桂花香里夹杂着童言稚语,热闹又温馨。
阿桂跑得满头大汗,举着一片梧桐叶冲过来:“妈妈!给奶奶看!黄色的!”苏晚晴接过叶子,带他到阳光房。林母坐在轮椅上,看着孙儿红扑扑的小脸,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阿桂把叶子放在奶奶膝头,叽叽喳喳地说着小朋友们的趣事。阳光透过玻璃顶,洒在祖孙俩身上,安静而美好。
夜里,阿桂睡熟了,怀里还抱着那颗玻璃珠。苏晚晴替他掖好被角,对林凡轻声说:“看他交到朋友,比我自己当年交到朋友还高兴。”
林凡搂住她的肩:“是啊,他的世界变大了。” 窗外,秋月皎洁。阿桂的“朋友圈”,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漾开一圈圈涟漪,连接起家庭、幼儿园,还有星光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成长,就是在这些细碎的交往中,悄然发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林凡的都市传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