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神与体魄在严寒中淬炼,当战术与协同在磨合中成型,“雪狼”大队的成长并未止步于此。在林锋的推动下,另一场关乎战场感知与生存保障的“技术革命”,也在靠山屯这个简陋的营地里悄然展开。这翅膀虽显稚嫩,却试图托起“雪狼”飞得更高、更远。
核心是通讯。小陈和他带领的通讯组,成为了最忙碌的人之一。那部从四平带出、时灵时不灵的日军电台,被小心翼翼地拆开,老张带着几个懂点机械的队员配合,用最简陋的工具清理积碳,修复虚焊的线路,甚至尝试用缴获的其他零件进行替换。
“队长,信号杂音还是太大,功率也不够稳。”小陈抹着额头的油污,向林锋汇报。
林锋蹲在电台旁,他没有专业的电子知识,但基本的通讯原理和故障排查思路远超这个时代。他指着电路板上一处明显烧灼的痕迹:“优先保证核心部件畅通。功率不够,就想办法增强天线。试试用多股铜线(从缴获电线中剥离)缠绕在长木杆上,做成简易的定向天线,对准总部方向。”
在他的启发下,通讯组和后勤组合力,真的架起了一副看起来颇为怪诞,但确实有效提升了信号强度的“土造”天线。虽然通讯距离和稳定性依旧无法与正规军相比,但至少建立了与联军总部之间一条相对可靠的联系渠道,情报的上传下达不再完全依赖人力交通员。
林锋进一步要求小陈,不仅要保证大队部的通讯,还要探索建立小队级别的简易联络方式。
“我们不能每次都等大队部转信。突击排前出,狙击组潜伏,他们之间,他们与总部之间,需要有更快速的反应。”林锋找来小陈和几个分队长。
他借鉴现代特种作战中简易信号的概念,结合现有条件,设计了一套扩充后的、更复杂的视觉和声音信号系统。包括利用小镜子反射阳光的特定频率、不同颜色的布条在特定位置悬挂、以及模仿鸟兽鸣叫的音频信号。
“夜莺”的侦察分队对此展现出极大兴趣,她们需要这种无声的联络方式。“夜莺”甚至带领队员,结合本地鸟类习性,细化了几种更难被察觉的音频信号。
同时,林锋也强调无线电静默纪律和备用联络方案的重要性。“技术是辅助,不能依赖。关键时刻,人的智慧和既定预案才是根本。”
另一方面,老张领导的后勤技术组,则专注于“让队员活得更久,打得更好”。
针对极寒环境,他们利用缴获的日军毛毯、羊皮,以及向村民购买的乌拉草,土法缝制加厚的鞋垫、护耳和面罩。林锋提出了“分层保暖”的现代概念,指导队员们如何合理穿着有限的衣物,保持核心体温,防止冻伤。
武器保养在严寒下尤为重要。老张总结了一套严寒保养法:枪油必须选用不易凝固的(优先使用缴获的日军枪油),行军时枪机等重要部件需贴身保温,射击后必须及时清理火药残渣,防止冻结。
针对狙击手和侦察兵对伪装的需求,老张带着人收集不同颜色的泥土、草木灰,甚至锅底灰,混合动物油脂,制作出简陋但有效的伪装膏。胡老疙瘩试用后,啧啧称奇:“这玩意儿抹上,往雪地里一趴,鬼子走到跟前都瞅不见!”
携行具也被改进。粗糙的麻绳被磨光,避免磨损衣物和皮肤;缴获的日军牛皮武装带被改造,增加挂点,便于携带更多弹药和工具;林锋甚至画出了现代战术背心的简化草图,虽然以现有条件根本无法制作,但那种“集成化”、“模块化”的理念,给老张打开了新的思路,他开始尝试用帆布和牛皮缝制功能更多、更贴身的携行具原型。
这些点点滴滴的技术改进,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给“雪狼”插上了一双虽然粗糙却无比实用的翅膀。通讯的延伸,让指挥触觉更灵敏;装备的改良,直接提升了队员的生存几率和战斗效能。
营地一角,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低声的讨论声、电台偶尔传来的微弱电流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乐章。这里没有前线训练的喊杀震天,却同样在为提升战斗力而默默努力。林锋深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背景下,任何一点技术上的优势,都可能在未来残酷的战斗中,转化为挽救生命、克敌制胜的关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