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第一天的冷清,像一盆冰水,将沈若曦初始的热情浇得透心凉。但女儿那幅充满童真和鼓励的画,以及那句“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店”,像微弱的火种,保住了她心底那点不甘熄灭的光。
她没有让自己沉溺在沮丧中太久。第二天,送走念曦后,她再次来到空无一人的店铺。阳光依旧明媚,橱窗里的衣服依旧整洁,但那份开业时的期盼和紧张,已被一种更为沉重的冷静所取代。
她站在店铺中央,目光如同最苛刻的顾客,一遍遍扫视着挂起来的每一件衣服。这些款式,都是她精挑细选,自认为兼具了性价比和流行元素的。为什么吸引不了人?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她强迫自己跳出“店主”的身份,以纯粹路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些衣服,看起来……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东西。不够独特?对,就是不够独特!它们像是批发市场里随处可见的、安全却平庸的款式,可以被轻易替代,无法在路人匆匆一瞥间留下深刻印象,无法激发那种“就是它了”的购买欲。
这个认知让她心头一凛。在这个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的小商品市场周边,如果她的店不能提供一点点与众不同的价值,那么被淹没是必然的结局。
她想起了自己婚前在服装厂做设计助理的日子。那些对着图纸、反复修改线条和比例、研究面料特性的时光,虽然辛苦,却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她曾经的那些灵感和专业技能,难道真的要因为几年的家庭生活而彻底荒废吗?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清晰起来——她必须做出改变!不能只做二道贩子,她要赋予这些衣服独属于“若曦女装店”的印记!
当天晚上,将念曦哄睡后,沈若曦没有休息。她翻出了尘封已久的素描本和绘图铅笔,在书桌前坐了下来。台灯昏黄的光晕笼罩着她沉静的侧脸。
她拿出几件店里滞销的、款式基础但面料还不错的连衣裙,铺在桌上,仔细研究它们的版型。然后,她拿起铅笔,在空白的纸页上,开始勾勒新的线条。
她结合着近期观察到的流行趋势——比如更收腰的x版型,或者更具灵动感的A字裙摆,又融入自己对于“实穿”和“显气质”的理解。她小心翼翼地修改着腰线的位置,调整着袖口的弧度,甚至考虑在某些款式的领口或裙摆处,添加一些不夸张却精致的细节设计,比如一道异色镶边,或者几颗小巧的复古纽扣。
她画得极其专注,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在草图上飞快地修改。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夜越来越深,房间里只有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她偶尔因为疲惫而发出的轻微叹息。
手边,堆起了好几张画废的草稿。眼睛因为长时间聚焦而干涩发胀,脖颈和肩膀也传来了酸痛的信号。但她没有停下,一种久违的、属于创造的激情在她胸腔里涌动,驱散了身体的疲惫和开业失利带来的阴霾。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她才终于完成了对三款基础连衣裙的修改设计图。看着纸上那些线条流畅、细节用心、既保留了实穿性又明显区别于市场通货的新版型,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身体累极了,心里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希望。
接下来的几天,她拿着修改好的设计图,再次跑了一趟批发市场,找到了之前合作过、做工比较靠谱的一家小型加工厂。她提供了面料,详细讲解了修改要求,支付了不算贵的版费,请对方按照她的图纸,赶制几件样衣出来。
等待样衣的日子是焦灼的。她依旧每天守店,客流依旧稀少,但她心里却有了盼头。
样衣终于做好的那天,沈若曦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将它们挂在了店里最显眼的位置。修改后的连衣裙,版型果然更加挺括修身,那些精心设计的小细节,比如领口别致的木耳边,或者腰侧优雅的褶皱,立刻让衣服显得“高级”了不少,与旁边那些普通的款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挂出去的当天下午,一位之前来过一次、试过衣服但没买的年轻女孩再次走进了店里。她的目光几乎立刻就被那几件新版型的连衣裙吸引了。
“老板,这几件是新到的吗?之前好像没见过。”女孩拿起一件米白色、领口带着细微褶皱设计的连衣裙,好奇地问。
“是的,刚到的新款,版型是稍微修改过的,你试试看,上身效果应该不错。”沈若曦压下心中的期待,尽量平静地介绍。
女孩将信将疑地拿着衣服进了试衣间。当她走出来,站在镜子前时,眼睛明显亮了一下。裙子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的腰线,领口的设计衬得她脖颈修长,整体效果确实比她之前试过的那些普通款式好上不少。
“咦?好像……是挺好看的哈?”女孩在镜子前转了个圈,语气里带着惊喜,“而且穿着也挺舒服,不勒。”
沈若曦适时地给出一些搭配建议,语气真诚。女孩显然很满意,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买下这件裙子。
这是开业以来,卖出的第一件单价较高的衣服。虽然利润微薄,但沈若曦接过钱时,手心因为激动而微微出汗。这不仅仅是一笔交易,更是对她熬夜付出、对她设计眼光的一次肯定!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那个买走裙子的女孩,竟然带着另一个朋友再次来到了店里。她一进门就指着衣架对朋友说:“你看,就是这家,我上次买的裙子就是这儿的,版型特别好,穿着也舒服!”
她的朋友试穿了同款的不同颜色,同样非常满意,两人当场就买走了两件。
“老板,你家衣服挺好的,以后我多带朋友来光顾哈!”女孩临走时,笑着对沈若曦说。
看着她们满意的笑容和离开的背影,沈若曦站在店铺门口,午后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她身上。她感觉胸口那块压了许久的大石,似乎松动了一些,有温热的、名为希望的东西,正一点点渗透出来。
第一位回头客,带着她的认可和传播,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微小,却真切地荡开了一圈涟漪。
小店的口碑,就在这样不起眼的细节中,开始悄无声息地,一点点积累。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她看到了方向,也触摸到了那缕名为“转机”的微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是你要陪干妹妹,离婚别怪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