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舰队,不能永远漂泊。失去了故土的文明,如同无根的浮萍,再强大的武力,也无法填补精神上的空洞与归属感的缺失。嬴政深知这一点。技术的突破,武器的革新,是生存的硬道理;但一个凝聚人心的核心,一个象征不灭的图腾,则是文明能否延续的软实力,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件神兵利器。
因此,就在“龙鳞”计划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另一项规模更为宏大、意义更为深远的工程,也在嬴政的意志下启动了。这项工程的代号,名为“星炬”。它的目标,是在这片荒芜、陌生的星域中,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引力平衡点,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能够容纳数百万人口、集行政、军事、科研、文化于一体的巨型空间站城市——新的咸阳。
这不是简单的建造一个居住站。从被选定的那一刻起,“星炬”就被赋予了超越其物理存在的象征意义。它是流亡的终点,也是复兴的起点。是向所有幸存的秦人,乃至可能存在的宇宙观察者宣告:大秦并未灭亡,文明之火,永不熄灭。
负责“星炬”工程的是丞相李斯,他以无与伦比的行政效率和宏大的规划能力着称。设计图由公输衡的工程院与负责礼仪典章的奉常联合完成,既要体现大秦传统的建筑美学,又要融合最新的维度科技,其难度不亚于设计一艘超级战舰。
建造现场,是宇宙中最为壮观的景象。数以千计的工程舰如同忙碌的工蜂,穿梭往来。巨大的结构件在无重力环境中被精准地吊装、拼接。最先成型的是城市的基础骨架——一个巨大的、环绕着中央轴心旋转的环形结构,模拟人工重力。环带外侧,是规划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农业模块,利用最新的光谱合成技术,模拟出昔日咸阳的日夜交替与四季变迁。
而城市的中心,那根贯穿始终的“轴心”,则是“星炬”的灵魂所在。这里将建造皇宫、帝国最高行政机构、帝国工程院总部以及军队统帅部。但最核心的,是位于轴心顶端的“文明之火”——并非真实的火焰,而是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能量-信息综合体。
它的基座,是帝国最强大的能量核心,不仅为整个城市供能,其澎湃的能量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和存在的宣示。中层,是扶苏主导构建的“精神网络”主服务器阵列,它将链接着每一位秦公民,成为思想与信息交汇的海洋。而最顶端,则是一个基于李信“维度褶皱”理论建造的、持续运行的“维度广播装置”。
这个装置的目的,是向宇宙的“背景辐射”中,持续不断地注入一段经过特殊编码的信息。这段信息包含了精简版的大秦历史、语言文字、法律核心、科技成就(剔除了关键细节),以及那段由嬴政亲自拟定的、充满不屈意志的宣言。这段信息并非通过电磁波传播,而是试图利用维度共振,将其“烙印”在时空结构本身,只要宇宙的基本法则不变,这段信息就将近乎永恒地存在下去。这是比任何石碑都更永恒的“文明墓碑”,也是向未来发出的、充满自信的召唤。
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遇了罕见的星际尘埃暴,几乎摧毁了未完成的环带外壳;他们面临过资源短缺的危机,一度不得不暂停“龙鳞”计划的部分非关键项目来优先保障“星炬”;他们也曾在整合传统建筑风格与新型材料时陷入美学上的争论,是嬴政最终拍板,要求“形神兼备,古韵新骨”,既要有飞檐斗拱的意象,又要展现出金属与能量的力量感。
最大的技术挑战,来自于维度稳定场的构建。为了防御可能的外来攻击和宇宙本身的恶劣环境,“星炬”需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强大的维度稳定场。这直接运用了从“祖龙”号逆向工程中获得的教训和“龙鳞”计划的研究成果。工程师们必须在不过度消耗能源的前提下,让这个稳定场能够抵御常规的能量攻击,并对“降维打击”这类规则武器,具有一定的预警和缓冲能力。这几乎是逼迫着他们在“星炬”上,提前验证许多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
当巨大的环形结构最终合拢,模拟的阳光第一次洒在内部规划的“渭水”河道上;当中央轴心的皇宫初具规模,黑墙金瓦,在星光下熠熠生辉;当那盏“文明之火”被首次点燃,一股微弱却无比坚韧的维度波纹,以超越光速的速度,悄然荡开时……所有参与建设的工程师、工人、士兵,乃至通过直播观看的每一位流亡秦人,都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他们有了家。
尽管这个“家”还很新,很多地方还是空荡荡的框架,但它真实地存在着,坚固地悬浮在虚无之中。它不再是被动逃亡的载体,而是主动开拓的基石。嬴政站在即将竣工的皇宫露台上,眺望着这座在星海中诞生的城市,目光深邃。
“星炬”,它不仅照亮了这片星域,更照亮了所有秦人的内心。它无声地告诉每一个人,以及潜在的敌人:我们在此扎根,我们于此重生。过去的咸阳已逝,但新的咸阳于此建立,而大秦的征途,将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遥远。文明的火焰,既已点燃,便再无熄灭之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大秦:始皇修仙法力无边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