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末,西安笼罩在朦胧的秋雨中。陈墨婉拒了李梦瑶和王嫣然同游大唐不夜城的邀请,独自撑着一把旧伞,踏上了前往西安博物院的路。这些天,他在治疗一位顽固性头痛患者时遇到了瓶颈,希望能从这座千年古都的医学传承中找到一些启示。
博物院入口处,一群游客正围着讲解员听解说。陈墨本想独自参观,却被展柜中一套汉代青铜医具吸引了目光。那套器具包括针灸针、药匙和捣药臼,虽然历经千年,仍能看出当年精湛的工艺。
这是西汉时期的医疗器具,出土于咸阳原。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旁响起。陈墨转头,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胸前挂着博物院专家的工作证。
您看这套针具,老者热情地讲解,与现代针灸针相比,它们的针体更粗,说明当时的针刺手法与现在有所不同。
陈墨仔细观察后,恭敬地问道:老先生,我注意到这些针具的长度和现代针具相差很大,这是否意味着古人的针刺深度和取穴方法与现在不同呢?
老者眼睛一亮:年轻人对中医有研究?
我是省医院的实习中医。陈墨如实回答。
老者顿时来了兴致:太好了!我姓周,是这里的特聘研究员,专门研究古代医疗器具。来来来,我带你看几件特别珍贵的藏品。
周老带着陈墨来到一个独立展柜前,里面陈列着一套保存完好的唐代银质医具。
这是唐代太医署使用的标准医具,包括针灸针、放血针、敷药匙等。周老如数家珍,你看这套针具,已经比汉代的精细很多,说明唐代的针刺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陈墨俯身细看,突然发现一个细节:这些针具的柄部都有螺旋纹,是为了防滑吗?
聪明!周老赞许地点头,这说明唐代医生已经注意到操作手法的精细程度对疗效的影响。
就在这时,陈墨的手机响了。是科室打来的电话,说那位顽固性头痛患者又来了,情况比较紧急。
周老,不好意思,医院有急症...
快去快去,医者仁心要紧。周老理解地拍拍他的肩膀,改天你来,我带你看更多珍贵藏品。
陈墨匆匆赶回医院。在诊室里,他见到了那位让他困扰多日的患者——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双手抱头,痛苦不堪。
陈医生,我的头痛又发作了,这次比之前都厉害。患者面色苍白,额头渗出冷汗。
陈墨先为他做了紧急处理,针刺合谷、太阳穴缓解疼痛。待患者症状稍缓后,他重新进行了详细的四诊。
您的头痛是胀痛还是刺痛?具体在哪个位置?陈墨一边诊脉一边询问。
是那种胀痛,感觉头要炸开一样,主要在两侧太阳穴位置。
陈墨注意到患者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弦数。这些症状让他想起了刚才在博物院看到的那些古代医具,以及那个时代医家对头痛的认识。
您平时是不是容易发脾气?睡眠也不太好?陈墨继续追问。
是啊,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睡着了也容易醒。
陈墨心中渐渐明朗。这不仅是简单的肝阳上亢,还夹杂着血瘀和痰浊。他想起在博物院看到的唐代医书中关于的记载,古人治疗这类疾病往往采用多层次的治疗方案。
您这个病,在古代医书中称为。陈墨一边开方一边解释,需要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三法并用。
他详细写下处方:
君药:天麻15克,钩藤12克(后下)——平肝熄风;川芎15克,白芷9克——活血止痛。
臣药:丹参20克,赤芍12克——活血化瘀;半夏9克,陈皮6克——燥湿化痰。
佐药:石决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平肝潜阳;茯神15克,远志9克——安神定志。
使药:甘草6克——调和诸药。
陈墨特别交代:这个方子中,天麻、钩藤是现代研究证实有降压镇静作用的药物;川芎、白芷是传统的止痛要药;而石决明、珍珠母则是重镇潜阳的佳品。需要先煎才能充分发挥药效。
他还详细讲解了煎药方法:石决明、珍珠母要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钩藤要最后5分钟下,防止有效成分挥发。
患者认真记下每一个细节,感慨道:陈医生,您解释得这么详细,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耐心的医生。
送走患者后,陈墨又回到博物院。周老果然还在那里等他。
患者情况如何?周老关切地问。
是个顽固性头痛,我用了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三法并用的思路。陈墨把病例详细说给周老听。
周老听后连连点头:你这个思路,倒是暗合了唐代太医署的治疗理念。来,我给你看一件宝贝。
周老带着陈墨来到一个特别展区,这里陈列着一卷敦煌遗书的复制品。
这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记载了唐代太医署治疗头风的完整理论体系。周老指着其中的文字,你看这里说:头风之疾,非独肝阳,更有痰瘀交阻之机。古人的认识其实很全面。
陈墨仔细阅读着那些古老的文字,心中豁然开朗。原来他今天的处方思路,竟与千年前的医学智慧不谋而合。
现代人往往把中医简单化,其实古人的辨证施治非常精细。周老感叹道,就像你刚才那个病例,如果只平肝潜阳,不兼顾活血化痰,疗效肯定大打折扣。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周老又向陈墨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物:宋代的铜人腧穴模型、明代的《本草纲目》初刻本、清代的太医处方底稿...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中医传承的故事。
最让陈墨感动的是清代一位太医的处方手稿。在那份治疗光绪帝头痛的医案中,太医详细记录了辨证思路和用药心得,甚至在旁边标注了每次诊脉的体会。
这位太医每次诊脉都要记录脉象变化,持续了三十年。周老说,正是这种严谨态度,才造就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参观结束时,周老语重心长地对陈墨说:年轻人,中医的传承不仅在于读了多少书,更在于理解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你要记住,我们守护的不是古老的文物,而是活着的医学传统。
回到租住的小屋,陈墨在灯下重新整理今天的病例。他不仅记录了诊疗过程,还写下了在博物院的所见所感。
今日见唐代医针,方知古人之匠心;读太医手稿,乃明先贤之精诚。医学之道,贵在传承与创新并重...
窗外,秋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但陈墨的心中却格外明亮。他终于明白,那些古老的医学智慧,从来都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需要后人不断领悟和发展的活水源头。
在这个雨夜,陈墨立下了一个新的目标:不仅要精进医术,更要深入理解中医背后的文化底蕴。因为他知道,只有真正领悟了中医的精髓,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第十七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神医闯关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