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场的缓慢进展,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高记”国际化野心下,品牌叙事与在地文化之间的断层。林薇团队调整后的“场景化”沟通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本地消费者的距离,将“高记”产品植入了海南鸡饭、肉骨茶等国民美食的烹饪场景,但似乎始终隔着一层透明的薄膜——品牌依然是一个“他者”,一个来自远方的、品质不错但缺乏情感连接的“进口商品”。
真正的转机,源于一次偶然的线上社区观察。林薇团队一位负责监测海外社交媒体动态的年轻成员注意到,在一个活跃的新加坡本地美食爱好者Facebook群组里,有几位成员自发地讨论起那款“鲜萃蒸鱼酱油”,并分享了各自用它来搭配烤鱼、甚至尝试调制创新蘸料的经历,引发了小范围的热议。这种来自真实用户的、未经策划的共创行为,其说服力远超品牌官方的任何宣传。
这个发现让林薇灵光一闪。国内成功运营的“风味探索官”体系,其核心不就是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和创造力吗?为什么不能将这个模式复制到海外?
一个名为 “taste Explorer Singapore”(新加坡风味探索官) 的社区共建计划,被迅速提上日程并得到了高辉的全力支持。与国内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招募不同,这次他们采取了更为精准和轻量的启动方式。
首先,林薇团队从那些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自发讨论、展示过“高记”产品的本地用户中,发出了首批定向邀请。同时,与几家合作态度积极的精品超市联动,在货架旁放置了设计简洁的招募卡片,邀请对烹饪和风味探索有兴趣的顾客扫码加入。
社区搭建在了一个海外用户更习惯的私域社交平台上。初期,林薇团队并未急于推广产品,而是由一位精通中英双语、且对新加坡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社区运营专员,引导大家分享各自的厨房趣事、家族传承食谱、以及对不同调味品的看法。氛围轻松,如同一个线上的美食沙龙。
当社区内积累起一定的活跃度和信任感后,第一次正式的“探索任务”悄然发布:“用高记酱油,唤醒你冰箱里的‘沉睡食材’”。 任务鼓励成员们使用“高记”的任何一款产品(品牌方提供了小额优惠券),去处理那些经常被遗忘在冰箱角落的食材(如剩余的鸡胸肉、不太新鲜的蔬菜等),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成果。
任务发布后,回应之热烈超出了预期。
一位名叫萨莉的马来西亚裔家庭主妇,分享了她用“零添加”酱油和少许蜂蜜腌制过夜的鸡胸肉,烤制后异常鲜嫩多汁,解决了孩子不爱吃鸡胸的难题。
一位名叫阿杰的年轻程序员,展示了他用“鲜萃蒸鱼酱油”搭配牛油果和虾仁制作的“南洋风味开放三明治”,图片精致,引来一片点赞。
甚至有一位名叫陈太太的潮州阿嬷,在子女的帮助下,破天荒地发布了她的“古早味卤肉”秘方,并特别强调了她尝试加入少量“五年陈”后,卤汁风味层次提升的惊喜发现。
这些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分享,迅速在社区内部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氛围。林薇团队则适时地将这些优质内容(经授权后)进行整理、翻译和精美排版,在“高记”新加坡的官方社交账号上进行二次传播,并明确标注内容来源和创作者。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些由本地人创作、为本地人代言的内容,其可信度和感染力远超品牌自说自话。官方账号的互动数据和粉丝增长明显提速,更重要的是,线上渠道的询盘和销售中,提及“看到萨莉的食谱”或“想试试阿杰的三明治”的比例显着增加。
“风味探索官”计划,仿佛为“高记”品牌注入了一具本地化的“灵魂”。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而是开始与一个个鲜活的新加坡家庭、一段段充满烟火气的本地故事绑定在一起。品牌开始真正地“融入”而非“进入”市场。
赵副总那边也感受到了变化。合作的超市经理主动反馈,近期询问“高记”产品的顾客多了起来,有些甚至能说出社区里分享的食谱。渠道商的信心也随之增强,开始更主动地配合陈列和推广。
高辉在听取林薇的专项汇报时,欣慰地看到了线上销售曲线那根终于开始变得陡峭的“抬头线”。他评价道:“这是我们出海以来,迈出的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步。我们找到了在全球市场构建品牌的核心方法论——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共建。 ‘高记’提供的是高品质的风味基石和激发灵感的平台,而真正让品牌在当地活色生香的,是千千万万个本地‘风味探索官’。”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这个模式,在新加坡验证成功后,要快速总结、提炼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成为我们未来开拓其他海外市场的‘标配武器’。”
“高记”的出海航船,在经历了法规的暗礁和市场的浅滩后,终于凭借“社区共建”这张新帆,捕捉到了一阵来自用户深处的、强劲而持久的风。航速,终于提起来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赎的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