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库”的线索虽然明确,但那条废弃的茶马古道支线具体位置何在?“岩叟”又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仓库?
要找到答案,最好的办法是询问熟知当地历史与传说的人。
在陆雪芽的建议下,众人拜访了居住在武夷山脚下、一位年近百岁、被誉为“武夷活字典”的程老爷子。
程老爷子年轻时曾是出色的采茶人和赶马帮的汉子,几乎走遍了武夷山的每一条山路,知晓无数掌故传说。
老爷子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听到众人问起那条废弃的古道和“岩叟”,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追忆的光芒。
“你们说的是‘蛇骨道’吧?”
老爷子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沧桑,“那条路,可是有些年头没人走喽。路险,林密,毒虫多,听说还闹过山魈,早就废了。”
“那您可知,‘蛇骨道’附近,有一个叫‘隐库’的地方?”裴昭明恭敬地问道。
“隐库……”老爷子眯起眼睛,想了很久,才缓缓道,“好像……是有这么个说法。老辈子人讲,那不是官家的库,也不是马帮的库,是一个……‘守山人’自己弄的洞子。”
“守山人?”
“嗯。咱们武夷山,自古就有‘守山人’的说法。不单是守山,更是守茶,守这条养活了多少代人的古道。”
老爷子陷入了回忆,“据说最早的守山人,是前朝一位犯了事的大官,隐姓埋名逃到山里,发现了野茶的好处,便带着附近的山民种茶、制茶,还修了路,把茶卖出去。他立下规矩,茶要采之有度,山要取之有道,古道要常通常清,才能福泽后代。”
“后来,一代代的守山人,都遵循着这个规矩。他们不一定是同一个人,可能是一个家族,也可能是一个秘密传承的团体。他们身份隐秘,有时是普通的茶农,有时是游方的郎中,有时……甚至是你们说的那个‘岩叟’那样的制茶大师。”
“岩叟也是守山人?”陆雪芽惊讶地问。
“说不准喽。”老爷子摇摇头,“岩叟那孩子……嗯,对我来说是孩子,他制茶的手艺是没得说,天分高,也爱钻牛角尖。他年轻时,也曾想光大武夷茶道,反对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他是不是这一代的守山人,我不清楚。但他在那条废道旁弄个‘隐库’,倒像是守山人会做的事——储存一些珍贵的茶种,或者记录山势水文的图册,以备不时之需吧。”
“那守山人,现在还有吗?”裴昭雪问。
老爷子叹了口气:“世道不一样喽。官家要收税,大商要垄断,小民只顾眼前生计。还有多少人记得老祖宗的规矩?守山人的传说,也快没人提喽。或许还有,或许……早就没了。”
老爷子的话,为“岩叟”和“隐库”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守山人,一个致力于平衡人与自然、维护古道传统的神秘传承。岩叟,可能是其中一员。
那么,他设置的“隐库”,里面藏的真的是珍贵的茶种或典籍吗?还是说,在当下的乱局中,这个“隐库”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被另有所图的人利用了呢?“三千斤”的秘密,是否就藏在这“守山人”的传承与现实的冲突之中?
告别了程老爷子,众人心情复杂。
古老的传说与现实的血案交织,让武夷山的迷雾显得更加厚重而悠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侠客书屋(m.xiakeshuwu.com)神都昭雪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